盐城的风土人情
摸 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 他们饱受元军的兵燹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便准备将那几个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发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 :“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祭 灶 神
这是先秦以来重要祭祀“五祀”之一。按照《礼记.月令》所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秦时的孟夏,是指正月。然而祭灶的具体日期.来历说法不一,各地亦有差异。 盐城境内城乡居民,旧时称腊月二十三为“送小灶”,二十四为“送大灶”,每当祭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案台、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神龛前设丰盛的祭品送灶时,要把神龛中间的旧神位接下来,焚香点烛,同时将旧神像在香炉前焚烧。
焚烧时,全家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汇报情况”了。到了除夕晚上还要将灶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接灶。这时,要将大红纸书写的“东厨司命府”和灶君神像贴进神龛,两旁还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表示对王爷的恭敬。新灶神贴上之后,要放鞭炮,全家叩拜。此俗建国后逐步消失。
庙 门 朝 北
从前,一般土地庙的庙门都是朝南的,而唯独建阳镇的土地庙庙门都朝北 据传这与当地人怀念陆秀夫有关。南宋末年,陆秀夫以身殉国后, 故乡建阳镇的乡亲们悲痛不已, 镇上一位 90多岁的周姓老人,一天在睡梦中见到陆秀夫回到故里,丞相嘱咐老人,如今北方元军野心勃勃,妄图霸占中原,闹得国无宁日,他已拜会过土地神,请诸位正神把 土地庙门改向朝北,这样可以多管一方,好监视北方元军的入侵,同仇敌忾,共济国难。 第二天,老人把梦中见到陆丞相的情景和丞相的嘱托告诉大家,乡亲父老无不为陆公忠心报国,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一致认为,只有按照丞相的嘱托,才能告慰忠烈的在天之灵,当天,乡亲们就纷纷捐资、献料,把建阳5 座土地庙的庙 门全部改成朝北向。 建国后,土地庙已被拆毁,但建阳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土地老爷门朝北一多管一方”的歇后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