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古文的朋友,一定知道“唐宋八大家” 中的三苏——苏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但却未必知道他们曾旅居雅州,并同当时雅州的行政长官雷简夫有过一段密切交往的故事。
雷简夫,1001~1067,字太简,同州郃阳(今陕西合阳)洼雷村人。孝先子。仁宗庆历二年(1042),杜衍荐为校书郎、秦州观察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五)。历知坊、阆、雅州。嘉祐二年(1057)为辰、澧州安抚使(同上书卷一八六)。入为盐铁判官,出知虢、同二州,累迁职方员外郎。卒,年六十四。苏洵《雷太简墓铭》。《东都事略》卷四三、《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据新近出版的《雅安市志》说:宋,至和中(约在公元1054年),三苏到雅,拜见知州雷简夫。雷将苏氏父子置于州署侧(约在今雅五中院内)居读。后人于此建东坡昆仲读书处,东坡琴台,并有两块石碑记其事。此三碑“至今完好,为地区文管所收藏”。在《雅州府志·职官》雷简夫条目下,有“荐眉州苏洵及其子轼、辙于益州守张方平,由是三苏名著” 等语。但是,三苏刭雅州的原由,雷简夫举荐的始末及后果,志书却少有记载。好在笔者手中有一本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对此屡有提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雷简夫与三苏的故事。
苏洵出生在北宋时期眉州(今眉山市)一个书香门第。生性直拗,内向而古怪,讨厌当时的浮华文风。他智力超群却游手好闲,自己后来说:“予昔少年,游荡不学” 。大约在儿子苏轼出生后,他27岁之时才发愤读书 。10年以后,他进京赶考,但却落榜而回。为什么一代散文大家竟至名落孙山呢?林语堂先生的理解是,“公职考试要遵守固定的标准和格式,太聪明太有创意的人是难于成功的”。好在当时选拨人才是双轨制,除了考试即“科举” 入仕之外,还可以通过大官“荐举”入仕为官。陕西人雷简夫正是大官们“荐举”入仕,并逐步升迁的州官。苏洵一定知道雷简夫的这段经历,故而在落榜后又下苦功读了几年书,写了几篇有深度的探讨政治、战争与和平的文章,在他45岁时,带上两个儿子(这时苏轼18岁,苏辙15岁),来雅州拜会雷简夫,就是本文开头叙述的情形。
雷简夫读罢老苏的文章,大为震动。先后向益州太守张方平、全国第一大学者欧阳修和当朝重臣韩琪写了举荐信。信中说:“简夫近见眉州苏洵著述文字,其间如洪范论,真王佐才也。史论,真良史才也。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也!”又说:“起洵于贫贱之中,简夫不能也,然责之亦不在简夫也。若知洵不以告于人,则简夫为有罪也!”雷简夫慧眼识英才,其光明磊落之胸怀,荐贤举能之至诚,情真意切,跃然于纸上矣!
过了两年,苏洵携二子再次进京。途经成都时,拜会了张方平。张益州一见其文,叹道:“司马迁死矣,非子吾谁与?”立即委以州书院教席(相当于今天的教授)之职,但老苏不甘心任此职。张方平遂又向欧阳修写了举荐信。三苏顺利到京。次年(公元1 0 5 7年),苏轼、苏辙双双考中进士。老苏没有参与考试,持荐书拜会了欧阳修和枢密使韩琪,呈上了自己的作品。由于他态度冷淡自负,没有在大官面前留下好的印象。
宋嘉佑三年 、四年(即1 0 5 8 、1 0 5 9年),朝廷两次要苏洵接受一种特别考试,然后授以官职。老苏两次都以年老体衰为借囗,拒绝应试。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他不愿意像学生那样被人考来考去地不自在。最后,还是朝廷妥协,不经考试就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校勘书籍,订正讹误之事。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命。
自此以后,三苏的学术和文章声誉与曰俱增,成为三曹之后又一文坛奇观,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片辉煌。创造辉煌的三苏(特别是苏东坡)的名声,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而铺路的雷简夫呢,则鲜为人知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