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边,又称锅边糊或鼎边糊,是福州地区的风味小吃。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连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传统的锅边,先要支起一个大锅,倒入清水,放和猪肉糜、水发香菇、紫菜、虾皮。汤快烧好时,用生萝卜沾上油,在锅的内圈抹上一遍,用碗舀起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均匀地浇一圈。一会儿,米浆就被薄薄的干片。这时,再操起锅铲将其铲入锅中。煮熟悉后,调入雨露,放进味醋、葱珠、蒜段就可起锅。刚出锅的锅边白脆润滑、清香可口。据说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尝锅边时曾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大的魅力,真叫人尝后难以忘怀。传统的连江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连江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做夏”。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纹(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