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自古出名人(一)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一、伏羲

伏羲,上古圣人,相传是燧人氏的儿子,母亲华胥氏,在雷泽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12年(古以十二年为一纪)所以把伏羲出生地叫成纪。

近代学者们根据《水经注》《开山图注》等史料研究,一致认为天水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先民诞生、繁衍和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光明日报》1992年十月三十一日《伏羲故里话伏羲》一文中肯定了“伏羲生于成纪”,古成纪即今秦安,大地湾的考古发掘有力的佐证了这一历史的真实性。

做为三皇之首的伏羲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一画开天,肇启人类文明,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八卦中的二进位记数发明出当代人类使用最为广泛计算机。“二进法”现在广泛应用于生物电子学,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至今仍在研究和探讨。伏羲演绎八卦的地方在离秦安不远葫芦河下游,在今天水渭河南岸的“卦台山”。江泽民在1992年来天水视察时,为古成纪题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

二、炼石补天——女娲

女娲,相传是伏羲的妹妹,亦称娲皇、女娲娘娘,史料记载她生于今秦安陇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

据《太平御览.风谷通》记载,女娲抟黄土作人,用黄土模仿自己的形象捏成泥人,用口一吹便成人,但这样做太费功夫,于是她用草绳在泥浆中醮了一下提出来一甩,那些泥点全变成人,至今陇城还存有“女娲洞”,(女娲栖居过的地方)还有“抟土造人”用的泉水“龙泉”。

其次,女娲引导人们同洪水斗争,炼五色石以补苍穹,天上的晚霞,据说是女娲炼的五彩石补的。同时她同哥哥伏羲一块儿创立族外配偶婚,结束了原始社会的乱婚状态,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女娲娘娘亦是人类最早的“月老”媒神。女娲还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笙簧。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尊以为神,称娲皇,修庙纪念,据史料记载,东汉以前在陇城一带就建有女娲祠。《水经注》亦云:“(石宕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在今安伏乡境内)。大地湾的考古发掘正好同历史上的一些传说相吻合,证明伏羲女娲就是最早活动在我们秦安一带的部落首领。

三、飞将军——李广

李广(约公元前185-前119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他的先人李信是秦国的将领。父亲李尚任成纪令,(就是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奉命追击燕太子丹直到辽东的那位将军)做为将门子弟的李广,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练就一身能骑善射的好功夫。

西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入萧关(今甘肃环县西北),广以“良家子”从军抗击匈奴,因杀敌有功,汉文帝封他为“汉中郎将”,任武骑常侍,常随文帝出征或狩猎,冲锋陷阵,擒斗猛兽,冒险御敌,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得到文帝的常识,文帝晚年,曾感慨地对李广说:“可惜你生不逢时,要是你生在高祖(刘邦)的时候,做个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

汉景帝初年,李广做了陇西郡都尉,不久又升任骑郎将,吴、楚等国联合起兵反叛时,李广在太尉周亚夫手下做骁骑都尉。在昌邑作战时,他奋夺敌旗,立下战功。从此李广闻名于世,汉景帝的弟弟梁王亲自授给他将军印。还朝后调任上谷太守。匈奴大举侵入上郡(汉景帝派一个亲信宦官跟随),李广带领100多骑兵追杀三个匈奴的射雕能手,突然被匈奴的几千骑兵包围,李广令所有人都下马卸鞍,就地休息,匈奴兵怀疑汉朝有大军埋伏在附近乘夜偷袭他们,于是半夜带兵撤走。第二天天亮,李广带全部人马返回汉营。

元兴六年(前129年)李广从卫尉转任将军,率军出雁门关讨伐匈奴,因众寡悬殊,李广被俘,匈奴把李广置于用绳结成网袋中。李广佯装已死,窥见路边一匈奴少年骑一匹好马,猛地挣脱出来,飞身夺马及弓箭而逃,匈奴兵奋力追赶,被李广射杀无数。回汉后,因李广部队损伤惨重又被俘而判死刑,后纳金赎罪免死,削官为民。匈奴听到这件事后,称李广“汉之飞将军”。元朔元年,匈奴举兵入侵,汉武帝不得不又启用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避而不战。一次出猎晚归,误认草中石头为虎,射之,“中石没镞”,使人拔箭,怎么也拔不出来,唐诗人卢伦曾在《前出塞》中写诗赞此事。汉武帝元狩四年(119年)汉大举反攻匈奴,李广自告奋勇,请求率先出征。这时他已所过六十,武帝认为他年岁偏大,不便出战,李广一再请战,最终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军卫青进军。卫青为独擅战功,故意差遣李广出歧路策应,因路途遥远,又无向导,终致迷路,耽误了会师时间,遭到责问,李广一人承担了全部责任,因耻对“刀笔之吏”审问而自刎。

李广为人正直,诚实宽厚,拙于辞令,关心部下,体贴士卒,他一生担任“二千石”官职40余年,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名句。李广至死终未封侯,死后家人将其衣冠送归故里,作“衣冠冢”,墓前立石马为护卫,故名此地叫石马坪。李广一生“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世每至边关吃紧,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位忠勇的将军。

咖啡不飞(2014-10-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