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是清代江南省分割后安徽省之「徽」的命名来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如今,江西省与安徽省共同占有徽州的原有范围,主体为黄山市、绩溪县(宣城市)与婺源县(上饶市)。
由于历史上的军事管制,婺源两度被强行划走,最终离开了母州;而绩溪由于打黄山牌而与太平县的交换,也离开了徽州后继的主体范围——黄山市。行政区划上的徽州已经破碎,甚至连名字也消失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只因现实原因保留并命名了黄山市范围内的一个县级单位徽州区。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歙县徽城镇古为徽州府城,黄山市成立后,划歙县岩寺和潜口、呈坎、罗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杨林以及郑村乡的瑶村置徽州区。
传统意义上的徽州一般认为是一府六县,但由于徽州文化的影响及行政管辖,也曾纳入旌德等地,此外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与徽州紧密相连的浙西金衢严等地亦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古代水路的便利及地理上的临近使得杭州成为徽商经营的主要地区。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所述之浮梁,正是新安商人茶叶集散西去鄱阳之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作为唐代婺源和祁门置县之关键且风俗相同语言相近之地,浮梁亦是徽州文化区的一部分。
对于徽州本身,汤显祖其言曰:「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于徽州的黄山,最为人知的莫过于徐霞客对黄山的描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徽州拥有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1986年)及绩溪县(2007年),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1990年),同时因内战军事管制原因而被划入江西省的婺源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