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能够读到的关于上党的文献中,大多是描述山川地理及其作为军事战略中心的地位,作者借以寄托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当然,其中也有关于矿藏资源的提示,如“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朱”确凿地证明,从初唐开始,上党地区便是香料和墨的重要生产地。
与此同时,上党地区最重要的矿产——煤,“天下脊”的“脊髓”也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历经百年开采,至明中晚期开始主导地区经济。于谦《咏煤炭》一诗写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独深。爝火燃回春浩浩,烘炉照破夜深沉。”正是反应当时开采的繁盛场景。
中国的民间手工业往往衍生和依附于地域的主导产业。于是,唐以降,上党地区生铁冶炼、砖雕、琉璃等技艺勃然兴起。这固然有赖于本地资源储备的丰富和多样化,同时也与传统中国一个独特商人群体的崛起有着莫大的关联,他们便是“豪商大贾甲天下”的潞商。
潞商是晋商的先驱,这群高原来客,受限于贫瘠的农耕土壤,很早就开始贩卖盐铁、药材和丝织品。数代积累之功,明清时期终于晋升为“天下第一商”。洛阳城中至今保存的潞泽会馆证明了他们当时的地位。《潞商文化探究》一书的作者孙宏波认为,上党工商业的发展为其商帮的形成和细化提供了基础,而他们宗族化经营、精细分工、全国分流、诚信为本的经商模式是其财富迅速积累的原因。
潞商作为民间商业力量对上党的繁荣功不可没,他们贩卖的“潞绸”媲美江浙丝织品,也一度让“潞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丝绸产地之一。遗憾的是,再强势的民间力量也抵挡不了行政的打压,清中晚期重农抑商、限制贸易的政策使得辉煌一时的潞商渐趋末路。曾有着数百年经商史,经营三十多家字号,生意遍及全国的潞商代表—申氏家族也由此家道中落,惟余风雨洗礼的旧宅令后人怀想一代商帮远去的背影。
随着潞商的谢幕,晋东南的多数民间手工艺也因失去了源流滋养而徒有躯壳,如今,它们有的在衰亡边缘挣扎,而有的试图进入现代市场,浴火重生——它们的命运目前依然取决于行政力量干涉的力度。商业生发的契机固然不能只是来自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只能迎合当时市场的需求,遗憾的是,作为“天下脊”的经脉,这些传统手工业因高昂的成本和无法突破创新的技艺,正一步步地走进历史博物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