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是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被誉为 “京津后花园”,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生态环境优越,境内古城、名山、雄关、碧水、奇石、融为一体,犹如一幅构思精巧的锦绣画卷,绚丽夺目,令人神往。蓟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和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加快崛起的生态之城、旅游之城。近年来,蓟县以“生态立县”为主导,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先后实施蓝天、碧水、生态修复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六大工程,使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散发出强劲的生态经济张力。
随着津蓟高速、蓟平高速的通车,塘承高速、京秦高速的即将建设,蓟县已融入“京津1小时经济圈”,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京东发展门户”,区域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特色经济潜力巨大。同时,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蓟县已形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次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呈现出生态与经济互促双赢,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期间,蓟县立足“生态优先”战略,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紧紧围绕天津市“一二三四五六”奋斗目标和着力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的部署,通过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打造六大支柱产业、规划“一城四区”建设等一系列大手笔谋篇布局,实现从聚变到裂变的华丽转身:构建中等规模现代化旅游城市,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谋篇布局:构建现代化旅游城市
蓟县是天津市唯一的山区县,总面积15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万。该县区域交通优势明显,地处京津唐腹心,距离北京80公里,距离天津110公里,距离唐山100公里,有“畿东锁钥”之称。津蓟、蓟平两条高速先后通车,蓟县融入“京津一小时经济圈”,使这里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比较活跃的区域。
该县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县域内有七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曾荣膺国家首批绿色食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迄今建县历史近两千三百年,是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和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
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达30余种,叠层石、麦饭石、大理石、紫砂陶土及优质矿泉水储量巨大。山区及丘陵地带盛产各种名、特、优果品,全县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果品生产基地。尤以盘山柿子、天津板栗、黄崖关蜜梨、别山金丝小枣、蓟红山楂、黄花山核桃和酒用葡萄为著名。
水更绿天更蓝“包袱”变“财富”。
一轴两带、山水生态
蓟县“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定位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唐生态绿心、中等规模现代化旅游城市。在空间发展布局上,他们规划为“一城四区、集约发展,一轴两带、山水生态”。
“一城”,即蓟州新城。新城定位于“文化古蓟州、京津后花园、健康产业城”,是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集散综合服务中心。
“四区”,即文化产业区、健康产业区、专用汽车产业区、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区,是蓟县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产业功能区。文化产业区,位于盘山西麓,包括许家台和官庄镇部分区域,是以深厚自然人文资源为根基,旅游文化产业化为方向,重大旅游文化项目为支撑,多元化旅游、文化产品为特色的综合文化旅游区。健康产业区,位于盘山东麓,包括官庄镇和新城西北部分区域,是以保健、养生、养老、度假、总部培训基地等健康产业为主的集聚区。专用汽车产业区,位于京哈公路两侧、津围公路东侧,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以专用汽车及汽车配套产业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相关产品加工与运输为主导的商贸物流和交通运输业集聚区。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区,位于津蓟铁路上仓段两侧,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是酿酒、乳品、果蔬等绿色食品和饲料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集聚区。
“集约发展”,即加快推进产业在“一城四区”的集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轴”,即沿津围公路自南向北贯穿县域全境的山水城田城镇空间发展轴。
“两带”,即山前文化旅游产业带和中部综合产业发展带。山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以盘山、府君山、九龙山等地标为主要节点,自西向东有效串联许家台、官庄、渔阳、马伸桥、出头岭等乡镇,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生态休闲等产业。中部综合产业发展带,沿京哈公路西起白涧镇、东至别山镇贯穿县域东西,重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以及先进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商贸物流业等。
“山水生态”,即加快发展城镇发展轴和山前产业带,保护和建设生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按照“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发展”的要求,蓟县坚持走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的道路,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同时向园区化方向发展。他们注重招大引强选优,结合产业规划布局,主动对接中关村,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有针对性地引入符合蓟县发展定位的大项目。
截至目前,在列入市级工业示范园区的专用汽车产业园内,签约落地的18个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初步形成专用汽车整车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投资30亿元的光伏玻璃项目今年3月举行了奠基仪式,开始进场施工,9月份设备安装,10月份投入生产;投资17亿元的无机粉体环保造纸项目7月进行设备安装,9月底前竣工投产;投资30亿元的地源热泵项目5月份进场施工,年底前投入生产。非晶材料、一阳永磁性材料、高铁刹车片、嵩山专用车等项目也在陆续安装调试设备,年底前将全部投产。到2015年,园区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汽车零部件配套集聚地和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基本成型。
上仓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区签约落地项目累计9个,总投资28亿元,也已开工建设。到2015年,园区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增加值41亿元。两大园区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与此同时,他们还重点开发建设以食用油、专用汽车配套、彩钢制品、纸制品、机械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六个特色乡镇工业园。到2015年,6个乡镇工业园将基本建成,80%以上企业入园经营,入驻企业达到300家,年产值将达到250亿元。
建设蓟州新城保护天津“大水缸”
城市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未来几年,蓟县要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实力上迈出更大步伐,跨入天津市先进区县行列,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产业发展平台,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和开发顺序。建设蓟州新城,能够更加有效集聚各种要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综合承载力,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蓟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县委书记张杰介绍说,规划建设蓟州新城,对于保护于桥水库水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加快构建中等规模现代化旅游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位于蓟县东部的于桥水库是天津市一千万市民的“大水缸”。目前,在水库周边共有村庄129个,其中在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的村庄有77个,村庄多、人口密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库水质。他们按照“南迁北管”思路,将水库南岸一部分村迁出,让这部分农民进入城区,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源,还可以使这些农民过上城区居民的生活,享受城区居民的公共资源。
同时,新城建设可以增加蓟县城区的容量,扩大城区的规模,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近年来,天津市先后出台宅基地换房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蓟州新城,可以迅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使10余万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新城建设还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近年来,蓟县旅游产业有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848万人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6%。
华丽转身: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十二五”时期,蓟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大力实施生态优先、产业提升、城乡统筹、富民惠民和科教兴县五大发展战略,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全力推进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抓引进、促转型、增数量,形成铺天盖地之势,加快培育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
蓟县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教兴县战略的重点,强化载体建设,整合各类资源,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建成7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在蓟县开发区、上仓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区、盘山文化产业园建设3个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三年内入孵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引进高科技大项目,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鼓励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外地人才以多种形式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15年,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由“十一五”末的166家发展到700家,其中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40亿元。
同时,在机械制造、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中,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实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促进成长期企业加速成长。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政策“聚焦”,集成利用财税、人才、创新、投融资等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到3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10家,10亿元以上的5家。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同时,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县财政每年筹集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无偿支持以项目为载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实现“二三四五”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蓟县将充分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重点引进一批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绿色环保高端产业项目。高水平推进盘山文化产业园区、天津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和上仓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全面实现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二三四五”奋斗目标。
“二”即实现两个明显提升:一是产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立研发机构企业2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50家。
“三”即实现三个翻番增长:一是企业数量翻番,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达到800家;二是规模企业翻番,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3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30家;三是经济效益翻番,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40亿元,利税总额将达到30亿元。
“四”即形成四大企业集群:一是以特种车制造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二是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企业集群;三是以“影音艺媒”为主的旅游文化创意企业集群;四是以现有企业改造转型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企业集群。
“五”即构筑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三是能源环保产业;四是生物医药产业;五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