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的文物旅游景点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物产富饶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渭南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区辖28个乡镇办,总人口89万,其中城市人口30万。区域幅员辽阔,国土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宽阔的平原舒展北部,高峻的秦岭屹立南端,悠悠渭水中流东去,滔滔沋河北泻成川,河谷辉映,山川锦秀。
      这里是东西交流、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道,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陇海铁路及西(安)潼(关)高速公路横贯东西,108、310国道和关中环线纵横境内,西(安)南(京)铁路和即将建成的都西高速客运专线穿境而过,西邻西安连西北,东出中原通沿海,踞西北之要,通全国之利。

      临渭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代大将张仁愿、著名诗人白居易、北宋名相寇准,就出生和生活在这里,自古就有“三贤故里”之称。历代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现有国家级保护文物1处,省级保护文物4处,县级保护文物34处。初步形成了“两线三区”的旅游特色。“两线”即南北两线:南线是是自然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区,北浅是人文景观旅游区。“三区”即:石鼓山、天留山森林公园自然生态旅游区,尤河自然风景区,“三贤故里”文物旅游区。我区现有星级宾馆二个(样龙宾馆、邮电宾馆均为二星级),其它宾馆饭店28个,日接待能力6000人。

      临渭区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其分布大致为南自然、北人文。

      一、自然生态旅游区:主要有石鼓山、天留山森林公园及塔山、箭峪水库等景点.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集会,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命根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天留山:位于临渭区桥南镇,距渭南城区约25公里,海拔780-1570米,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林木苍翠,浩瀚如海,园内峰峦叠嶂,奇峰如林,谷内潭、瀑、泉星罗棋布,碧水溪流,经年不绝,各类珍奇鸟穿梭于山林争相鸣唱,悦耳动听,宛如世外桃园,弥勒山、梯子崖、美女峰、画眉谷、飞龙瀑布--优美的自然景观,使人留恋忘返;鲜竹笋、野山栗、桃、李子、杏等山珍美味更会使人回味无穷。天留山东有革命文物塔山(县保),因山上有七座塔而得名,1928年渭华起义时曾是农民赤卫队的据点,相传李先念主生席曾在此领导过革命,国民党镇压渭华起义时,将塔和庙宇全部焚毁。

      二、尤河风景区:主要有尤河公园、尤河水库、华夏生态园、塔园、六姑泉(县保)、鼓楼(县保)、文庙大成殿(省保)、北刘遗址(省保)、崇宁宫遗址(省保)及灰堆遗址等景点。

      六姑泉:在西原的东北角下,距县城区2公里,唐宋以后有六股泉水,莲花渔池,亭台庙宇,是避暑胜地。相传,秦始皇死后要宫女陪葬,有六个宫女逃到渭南,躲进尤河滩的芦苇丛中,骊邑尉奉命追捕,六宫女逃往风门隐藏在黑虎洞,骊邑尉误报为黑虎叼去,六宫女得以活命,不久,秦为楚汉所灭,六宫女就在附近行医济世,死后化为六股泉水。

      鼓楼:建于隋大业九年,是渭南县城的中心建筑。明代洪武年间,渭南县城扩建,鼓楼与渭南县衙成一体建筑。该建筑系城墙重楼式建筑,砖台东西长26.80米,南北宽4.70米,高6.8米,楼基东西14.6米,南北10.79米楼为重楼歇山式建筑,琉璃瓦房顶,下层宽16.6米,进深10米,周围有庭柱,东西6柱,南北5柱,南北两面各有八角窗两个。上层为三间阁楼。砖台南面各有八角窗两个。上层为三间阁楼。砖台南北向,有门洞长16.6米。门洞两旁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衡”的刻石镶嵌。195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三贤故里景区: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有下吉慧照寺、官底寇准墓、来化古塔、龙背白氏祖茔、南七张仁愿墓、吝店李十三墓、下吉张兴斌书法艺术馆等景点。

      来化古塔:位于临渭区交斜镇东渭南大荔公路以南、距渭南市约35公里,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化塔始建于唐。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华州大地震时震毁,嘉靖三十七年,对该塔按原来形制重建。塔高九层,高30余米,塔基呈正方形,下层每边长6米,门道宽3米。塔一层有砖刻记文:维火明国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忽天震地裂,摇倒舍利宝塔壹所。后至嘉靖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吉重修。塔二层南壁有刻石。2004年对塔进行了全面修缮。

 

--(2014-10-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