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爪虾较粗短,甲壳较厚,呈红黄色,身体弯曲时形似鹰爪,故名鹰爪虾,当地渔民也称其为红虾、厚皮虾。鹰爪虾体长一般在6-10厘米左右,每年3月下旬从外海越冬场向山东半岛沿岸海湾做生殖洄游。因其属一年多次产卵虾类,产卵期长,对水温和盐度适应性强,所以保持了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乳山近海是鹰爪虾排卵、繁衍的主要场所之一,资源量比较大。鹰爪虾喜欢栖息于砂泥海底,白天钻入砂泥内,夜间则在水中游动,渔民利用它这一习性特点,夜间用拖网捕捞。
鹰爪虾属中型经济食用虾,鲜食可油炸、清蒸,熘虾仁,干制则是加工海米的上等原料。著名的"秦米"就是用鹰爪虾晒制的。
小黄花在乳山又称为花鱼,属石首鱼科,近海结群性洄游鱼类,体长多为10-20厘米,呈长圆形,侧扁。小黄花是相对于大黄花体小而得名,它有着特定的生存空间,向南分布不超过台湾海峡,主要集中在渤海、黄海、东海海域,乳山是主要产区之一。小黄花以春汛期质量最好,所以有"春花(小黄花)秋鳎(舌鳎)"之说。小黄花鱼营养丰富,鲜品中蛋白质含量高,钙、磷、铁、碘等无机盐含量也委很高,且鱼肉组织柔软,宜于消化吸收。《本草纲目》记载;黄花鱼"甘平无毒,合莼菜作羹,开胃益气。晾干称为白鲞,炙食能治暴下痢,及卒腹胀不消,鲜者不及"。小黄花肉嫩味美,但南北海域出产的差异很大,以黄渤海交汇处的品质最佳。小黄花最妙的在于它的"蒜瓣肉",没有碎刺,最适合老人、儿童和久病体弱者食用。小黄花吃法很多,可以红焖,煎焖、油炸,也可以盐渍晒干;用小黄花做的鱼锅粑粑,是乳山民间的传统名吃。
杂色蛤在乳山俗称蚬子。是近岸滩涂和浅海盛产的主要贝类之一。
乳山杂色蛤壳长20-40毫米,是一种广温性的海产小型双壳类。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它主要采用滩涂播撒的养殖方式,投资少、见效快,是水产养殖户的首选养殖贝类之一。
乳山杂色蛤养殖区主要分布于乳山湾、白沙湾、塔岛湾。乳山东部的黄垒河和西部的乳山河无污染,为海区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盐,促进了乳山杂色蛤生长所需的海洋基础生物的繁殖和成长。经测定,养殖区的理化指标大部分达到国家一类养殖海区标准,因而乳山市养殖的杂色蛤质量和产量都明显高于其它海域,成为远近闻名的杂色蛤盛产基地。
杂色蛤虽小,但味道鲜美,经济实惠。每100克杂色蛤鲜肉中,含蛋白质12.1克,脂肪1.6克,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牛黄酸等,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同时,杂色蛤肉有滋阴润燥、利尿、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蛤肉炖熟食用,一日三次,可治糖尿病;蛤肉与韭菜经常食用,可治疗肾虚所致的口渴、干咳、心烦、手足心热等症;常食杂色蛤,对甲状腺肿大、黄疽、小便不畅、腹胀等也有很好的功效。乳山的杂色蛤多为鲜食,如清蒸蛤、辣炒蛤、蛤汤等,也可以制作罐头、蛤干、烧制干蛤等。
近年来,乳山市生产的杂色蛤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在国际市场上也非常畅销,其中日本市场对乳山杂色蛤独有青睐,乳山每年向日本大量出口活蛤和冻鲜蛤肉,成为创汇的海产品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