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惠福东路光明广场下, 为汉代“水关”(水闸)基础。发现于2000年。经研究认定为是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1] 排汲水利工程遗存。
从发掘现场得知,水闸的底部北高南低,水是由北向南排入珠江的。当珠江潮水升高时,放下闸板可防止倒灌;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内。这是2000多年前城市防洪、排汲水设施的一座重要木构遗存。
南越国水闸是目前我国城市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木结构水闸遗址。现已用文物遗址玻璃保护罩原地保护并开放给市民参观。面积约903平方米。
现时广场整个负一层都开辟为遗址博物馆。水闸四周用钢筋混凝土墙进行全封闭处理,再由700平方米的玻璃防护层进行恒温、恒湿保存,供人们参观。四周为文物展示长廊,通过图、文、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的文物。由于水闸是全木质结构,因此对木材的保护尤为重要。采用了特制防腐剂,给水闸木料进行防腐、防虫处理。还在水闸周边打了两个抽水井,当地下水达到一定高度就会自动被抽走,防止水渗入到水闸中。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政府把该遗址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一起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入选《中国文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6月9日起公开展出,为全国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区内受到保护并开放的文物
除发现水闸遗址外,还有“万岁”瓦当及西汉云纹瓦当、板瓦、陶网坠等构件。还发现东汉城墙建筑的基础,以及东汉、南朝的水井、唐代房基、宋代房址和走道等遗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