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英雄张学良

家乡区县: 西安市长安区

 

论文摘要:中东路事件,“不抵抗”内幕,“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的生活张学良人称“少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将军一生跌宕起伏,岁月峥嵘,周恩来总理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一、中东路事件

这个张学良不愿多谈的事件

,

不仅仅是苏方胜利、中方失败这样简单的结果,也不仅仅是造成中国“雄鸡”版图上的“鸡冠”——黑瞎子被占近80年之久。它的发生给张学良将军留下了太多的遗患,以致在一段时期内深刻地影响着张学良的政治

判断和决策。一言以概之,中东路一战把张学良打怯了。

主政东北后,未及而立之年的张学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接连干了几件大事。世人一次又一次地将目光聚焦在这位年轻

的少帅身上,此时的张学良可谓志得意满。

而这一时期,北伐战争刚结束不久,民族情绪日益高涨,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很想施展一下子”,

他把这一目标定在了让他时刻感到不舒服的中东路上。此时,

东北军

中一些少壮派,向张提供了一些错误的讯息:苏联内部空

虚,边境武装不堪一击,战端一开,必然土崩瓦解,有了这张所谓的底牌,张学良信心十足,开始着手于解决中东路问题。

战争初期,张学良满以为可以顺利地从苏联手中夺回中东铁路。但在大规模武装冲突爆发后,东北军却连连失利,节节败

退。信心满满的张学良在

5

个月的坚守后,不得不在

12

20

日,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收回中

东路权益的美好愿望招致了战败的耻辱,这样的滋味让张学良感觉挺难受。

中东路事件

是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后第一次大的对外军事行动。战争的惨败无异于给意气风发的张学良当头一棒。而更为

严重的后果是张学良与苏联的交恶。此番受挫,是张学良主政东北以来遭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而这种挫败感一直延续到“九

一八”事变。

二、“不抵抗”内幕

1931年9月18

日,一个令中国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日子,于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诬陷是中国军队

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因为有了中东路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

九一八

”,张学良不敢再贸然行事了。诚如他所言

:

“日人图谋东北由来已久,这次挑

衅的举动,来势很大,可能再兴起大的战争。我们军人的天职,守土有责,本应和他们一拼,不过日军不仅一个联队,他全国

的兵力可以源源而来,绝非我一个人及东北一隅之力所能应付。„„我们是主张抗战的,但须全国抗战

;

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

在最前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

没打先有怯敌之心,不能不说与当年中东路的惨败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不抵抗”还存在其他客观因素。张学良骨子里厌恶战争,生在军阀家庭的他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

医生。然而,作为长子和继承人,他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按照父亲的意愿当了一名军人;而且我们至今无法判断到底是东北

军不抵抗是否是蒋介石的命令,虽然张学良曾表示,关于“不抵抗”,应由他个人承担,不过他强调,他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

策,是因为他对日本发动事变的目标判断有误,但他是否是在为蒋介石开脱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张学良一直对蒋介石存有感激

之情。而他仅仅用失误来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毕竟,张学良也有着国耻家仇的反抗理由。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确是不抵抗的始作俑者,但不抵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认为关于不抵抗的问题,张学良要负主

要责任,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失误。

旧时光(2014-10-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