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0多万人口的周至县,多年来都是我市的一个农业大县,素有“金周至”的美誉。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有老子讲经述道的楼观台、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仙游寺、华夏财神赵公明故里赵大村等;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如今,随着道文化展示区、集贤产业园、县城新区等重点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周至县进入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瓶颈
生态大县却是财政穷县
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黑河金盆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和投入使用,使周至县的生态保护更是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二十年来,周至县放弃工矿业,全面实施保护林木植被的天保工程等,严格禁采禁伐,关停了大批中小企业,以生态保护为第一要务,单一发展农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和西安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为周至赢得了荣誉,但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大开发、城镇化进程缓慢等一并成为制约周至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周至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尽管去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但与西安市的其他区县相比,依然处于落后地位。如何找到一把让周至大发展的“金钥匙”、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困境、挑起使全县群众的幸福指数更高这一发展重任等,摆在了新一任周至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面前。
抉择
农业工业城镇化齐头并进
“发展才是硬道理”。但要发展,势必要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因为该县的生态保护不仅仅只是周至县的事,它还关系到整个西安市的用水安全问题,保护发展如何才能共处共赢?
周至县委书记张印寿说:“周至县发展的前提是保护,而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就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唯有加快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保护秦岭北麓的生态大环境提供保障。”
理顺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周至县针对制约该县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城镇化严重滞后等问题,在2009年确定了“以打好两个翻身仗为目标,以‘一城(县城新区)一园(集贤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在新一任县委、县政府班子的带领下,周至全县上下人心凝聚,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周至县经济发展开始提速。全县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53.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2亿元,被人民网评为“辉煌十一五·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城)县”。
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中,周至县近年来累计投资达2.6亿元。植物多样性保护板块初具规模,殿镇、金凤两个村移民搬迁已经启动。而在黑河水源地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中,周至县关停了一、二级保护区农家乐18家,拆除违法建筑1458平方米,启动了黑河水库库区170户635人移民搬迁工作,周至县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农业方面,猕猴桃、蔬菜和苗木花卉总面积分别达到32.1万亩、8.1万亩和6.1万亩,总产值分别达到12.7亿元、2.4亿元和12.2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2010年4月,道文化展示区暨财神文化区建设项目成功奠基后,各项工程进展顺利。
民生保障更加给力,黑河口水厂2010年2月11日建成通水;黑、渭河防溺水工作成效显著;解决了1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征地农民社保工作2011年1月开始施行,完成了78套3900平方米廉租房建设任务,建设经济适用房5.8万平方米。
目标
2015年县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
进入“十二五”,周至迎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
据周至县县长王碧辉介绍,周至县编制了《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卫星新城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同时,GDP年均增长12.5%以上,2015年达到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达到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分别达到3万元和1万元,年均增长15%,力争接近或赶上全市平均发展水平。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周至县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集贤产业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每年至少确定100个重点在建项目,年内投资50亿元以上,确保把“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到实处。“让周至全县群众生活得更幸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