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的历史

家乡区县: 湛江市遂溪县

     湛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2004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和“东海岛人龙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吴川飘色、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遂溪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和廉江舞鹰雄等6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湛江市成功举办了湛江红土文化艺术节,全市共有3000多名农民演员参加了90个节目演出,全面展示了湛江民间艺术的风采。


     雷州半岛历来是南北文化交流活跃的地方,中原文化与雷州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激荡交融,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湛江地区,带来了闽南文化,丰厚了雷州半岛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雷州市的陈瑸、陈昌齐,吴川市的林召棠(清代状元)、陈兰彬(中国首任驻美公使)等。2004年,为了激励湛江人继往开来,弘扬红土文化,湛江市全面启动“湛江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湛江市十大当代文化名人”评选活动,对陈瑸等名人文化进行了挖掘和保护,修复了陈瑸故居、陈兰彬故居和林召棠纪念馆等。本地媒体开辟了《红土文化名人》专栏,推出孔雀屏、李莲珠、陈湘、林奋等当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应。
     几年来,湛江市经过挖掘和保护,抢救了一批文物古迹,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雷州市被命名为粤西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川市吴阳镇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雷州市的潮溪村、东林村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邦塘村被评为“中国最古老村庄”。徐闻县建起了“中国民俗摄影基地”,雷州市农民李建华创办了中国最大楹联艺术碑廊———夏岚北楹联艺术碑廊。

      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1899年,晚清政府与法国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强租法国。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其中第五章便是“广州湾”湛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昺即位于市区硇洲岛,升硇洲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5826606.html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Ltingting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859862313

凉风有信(2014-10-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