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南的一些农村,有一种独特的吃饭风俗。每到吃饭时,男人们便端着饭碗走出家门,聚拢在一起边吃边聊,俗称“赶饭场”。
“赶饭场”的场地比较随意。有的就在大门前,屋檐下,三五一伙,说说笑笑;有的在街上或场院里的传统“饭场”(也叫“饭市”),多人相聚,热热闹闹。到“饭场”吃饭的,多数是成年男子(老人、小孩和妇女都在家中吃饭),他们在一起谈天气,拉家常,说农事,话今古……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村内新闻,无所不谈。年纪大的,爱回忆过去,常发思古之幽情;年纪轻的,则愿憧憬未来,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一些读过点古书的,则喜欢搬弄《三国》《水浒》里的故事,即使出现“关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也没人指责他们“学术造假”。于是,“饭场”便成了新闻来源之地,知识传播课堂,也成了人们交流生产经验、和谐邻里关系、处理家庭纠纷的地方。人们习惯上认为,不到“饭场”吃饭的人,是家中日子过得不好,没有脸面和乡亲们相聚。
“饭场”是学习的课堂,也是表演的舞台。乡里人的一些传统美德,常能在这里显现。当男人到离家较远的“饭场”吃饭时,常常刚吃完一碗饭,自己的女人便会出现在身后,不声不响地把新盛好的饭碗递上来,再把空碗接过去,然后悄悄离开,不说一句话,温情却尽在其中。有那放不下架子的男人,刚吃完一碗饭,便端着空碗,向着自己的家门高嗓长腔地喊道:“孩他娘噢—”那边应一声:“哎——”这边吩咐:“添饭喽——”妻子就急匆匆地跑过来,取了空碗,回家盛满了饭,再送过来。两人的配合是那样默契,举手投足,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赶饭场”的习俗,在鲁西南各县都有,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各有不同特色。如东明县的男人“赶饭场”,左手食指与拇指卡着一个大碗(俗称“圪篓”),无名指与小指夹一碟咸菜;右手三指执筷,二指拿馍用餐。这是从小练就的本领,人人都能操作自如。谁若带来新鲜菜肴,必放在地上,大家共同品尝。那菜肴虽然简单,但在一块吃起来却是其乐无穷……
对于鲁西南民间的这种豪饮之风,许多旅游者都深有感受。香港诗人孙重贵先生曾亲到山东梁山旅游考察,他在《山东省自助游》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梁山人秉承其‘梁山好汉’的豪爽气概,待人热情实在,现时依然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遗风。笔者便是在盛情难却之下一醉方休,结果差点误了旅游考察的大事。读者若无海量,当有心理准备,适可而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