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祖籍江苏太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苏州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汉族,十分重视培养后代。
大姑妈朱汝昭早年曾 朱棣文
留学日本;
二姑妈朱汝华早年留学美国任芝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是中国第一代化学家;
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也是一名化学教授。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汉族,太仓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
其母李静贞,汉族,出生于天津一名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毕业于天津大学,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天津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朱汝瑾夫妇40年代来到美国育有三子,都学有所成。朱棣文排行老二。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1998年曾经访校一次。
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 朱棣文
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
弟弟朱钦文21岁就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是洛杉矶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亲人的成就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朱棣文说:“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笨蛋。”
他认为和兄弟们相比,自己逊色多了。他在从事物理学研究时,如果三四个月中没有重要的新进展,就会感到不安。
因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
1998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个很 就职宣言
大的遗憾,因为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学好,这就是中文。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就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父母能和我说中文,也希望当时我能继续上中文学校,或者进行类似的中文学习。”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他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风趣的人。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
在获知得到诺贝尔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朱棣文的父母亲则说:“身为父母,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