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雁塔区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南城板块,东隔浐河与灞桥区相望,雁塔区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核心区;全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办事处,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而得名。区内西有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有曲江新区和浐灞生态区,形成一区多制的独特格局,是中国著名的科教文化旅游大区。
地理环境:雁塔区位于西安市城南,为市辖区,因境内有建于唐代的大雁塔而得名。东临浐河,与灞桥区相连;西北角与未央区接壤;西、南与长安县为邻;北以南二环路、建工路和咸宁路为界,与莲湖、碑林、新城区毗邻。东西长23.1公里,南北宽9.9公里,总面积152平方公里。
雁塔区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冲积平原的腹心地带,地势东高,为黄土台原;西低,为冲积平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形似“橘瓣”拱托城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区境除有“八水绕长安”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外,还有太平河、大环河以及沣惠渠。
雁塔区辖境处东南沿海湿润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兼有两种类型气候特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升温迅速,干燥多风;夏季炎热,日照强烈;秋季温和湿润,时有霪雨;冬季干冷,雨雪偏少。全年多东北风,次为西北风。
景点:雁塔区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深远,古今文化交相辉映,是西安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域。世界级文化遗存的大雁塔,气势赫赫的汉宣帝陵,浑厚大气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风浓郁、华彩纷溢的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北广场,中日文化交流圣地青龙寺,佛教密宗发源地大兴善寺都向世人展示了人文雁塔的风采。
教育: 雁塔区科技教育资源丰富。辖区内有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22所普通高等院校,西安欧亚学院等千人以上民办高校12所,省以上科研院所55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8万人。区内西有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有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形成一区多制的独特格局,使雁塔区成为全市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高地和投资置业的首选之地。
交通:辖区拥有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二环、三环、绕城高速三大交通主动脉贯穿辖区,近年新建市政道路近50条,总里程达100公里,实现了道路网格化。以西北地区人流量最大的十字——小寨十字为中心,形成了三横三纵的新型商业业态聚集区。麦德龙、百安居、家乐福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先后入驻雁塔,众多大型文化商贸设施以国际化建设标准和现代化经营理念,提升了辖区的商业档次。良好的大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房地产大盘在辖区落户,雁塔成为西安市民居住和投资置业的首选之地。杜陵塬雁塔万亩都市森林和浐河雁鸣湖开发建设工程,已经形成了“千亩湖、万亩林”的景观,逐步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高尚住宅为一体的都市新区。
发展:近年来,雁塔区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雁塔区生产总值完成410.37亿元,同比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87亿元,净增3.3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5.51亿元,同比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3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完成3910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完成33.6亿元,同比增长11.86%,全区经济综合实力位列全市第一排。城市建设、市容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辖区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安定。
历史:周成王八年(前1007年)灭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北),徙其民于杜(今雁塔区杜城村一带),置杜伯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年)杀杜伯。平王东迁后将杜地赐秦,秦人居西地,无力占杜,杜人以其祖商汤起于亳,遂建立荡杜又称唐杜国。周桓王七年(前713年)秦灭荡杜,秦武公十一年(周庄王十年,前687年)“初县杜”,为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时期最早的县之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年)统一六国后设内史掌管京畿各县,杜县属之。
汉沿秦制。元康元年(前65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改杜县为杜陵县,县治在今雁塔区三兆村西北。新天凤二年(15年)改杜陵县为饶安县,更始元年(23年)复名杜陵县,魏黄初元年(220年),又改名杜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更名杜城县,北魏神四年(431年)复改为杜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分长安东部置万年县,建德二年(573年)撤杜县并入长安、万年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万年县为大兴甚,以朱雀大街为中轴西属长安县东属大兴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大兴县复名万年县。乾封元年(666年)分长安县东南部置乾封县,县廨设怀真坊(今雁塔区吉祥村北),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撤销,并入长安县。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更万年县为樊川县,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县为咸宁县。元、明、清时期,雁塔区境两县分治无重大变更。
民国2年(1913年)废咸宁县,今雁塔辖区咸宁部分并入长安县管辖,从此结束两县分治,统由长安县管辖。民国33年(1944年)9月,西安市政府成立,将原属长安县管辖的城周4个乡,东至浐河中心线,西至河中心线,南至缪家寨、新开门、宋家花园、吴家坟、丈八沟一线,北至光太庙什字、白花村、翁家庄、刘家寨一线,划归市区管辖。民国34年(1945年)11月西安市撤镇设区,按照序列,今雁塔区境命名为第九区。东与第十区(1954年更名长乐区)接壤,西与第十二区(1954年更名阿房区)毗邻,北以城墙为界,南与长安县相连。治所(区公所)先驻观音堂保国民小学内(今长安北路西安宾馆处),后移驻明胜村(今友谊东路陕西测绘局东北)。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雁塔区境仍沿用西安市第九区名称,区人民政府驻明胜村。
1954年12月21日,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通知撤销西安市第九区建制,设西安市雁塔区。
1955年1月,雁塔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将雁塔区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安市雁塔区人民委员会。
1960年5月,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莲湖区西大街,碑林区和平路、南院门、南大街、柏树林5个街道办事处划归雁塔区。
1965年10月,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雁塔、阿房、未央、灞桥等区建制,共同组建西安市郊区。区人民委员会驻小寨东路。
1980年4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西安市郊区建制,恢复雁塔区至今。
文化艺术:
锣鼓、社火
锣鼓、社火素为雁塔区农村传统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之一,其锣鼓金石之声和独特风格的社火——高跷、芯子、竹马、旱船、狮子、龙灯、大头娃等在西安市郊农村和长安等县久负盛名。
戏曲
秦地古老剧种——秦腔、眉户和碗碗腔。雁塔区农村民间以秦腔演唱为主,兼演眉户、碗碗腔(群众称之“风搅雪”)的自乐班(亦称群众业余演出队),在春节与农闲季节较为活跃,且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喜庆服务。
三兆花灯
相传三兆花灯起源于唐代,每年皇家在曲江池御苑举行灯会,就有三兆花灯倩影。三兆花灯不断吸收各种流派风格花灯之长加以创新,逐步形成新的风格,其历史悠久,品种众多。有宫灯、动物灯、花卉灯三个大类,其中宫灯有大小宫灯十二个品种;动物灯除十二生肖灯外,还有狮子灯、蚂蚱灯等;花卉灯则有大小花篮灯、莲花灯等,还有白菜灯、萝卜灯、西瓜灯等。
自然资源:雁塔区辖境水稻土面积0.21平方公里,占雁塔区土壤面积的0.2%。潮土面积7.06平方公里,占雁塔区土壤面积的6.2%。
雁塔区境内的浐河均流量1.75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632.5立方米/秒。辖境地下水平原地区丰富,原坡地区贫乏,平原地区补给模数为原坡地区的4倍。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补给模数为40.49万立方米,原坡地区每平方公里补给模数仅为9.22万立方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