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江,奔腾不息,一泻千里。千百年来,她以涓涓的乳汁,哺育着吴川大地。鉴江肥美的鱼虾,养育了无数勤劳勇敢的吴川儿女。我的家乡吴川,就坐落在鉴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就是这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哺育出了清朝两百多年历史上广东仅有的两位,也是粤西唯一以为状元—林召棠。
林召棠,在我们家乡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了。小时候父母常常拿他的事迹来教育我们,因而我们对他也可谓耳熟能详了。他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广东省吴川县吴阳镇霞街村人。林召棠少年随父亲在教馆读书,少年聪慧,十七年就为秀才,嘉庆二十一年癸末科状元及第。皇帝阅其卷末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职翰林院修撰。林召棠不仅学术渊博,而且极为孝顺,在道光五年时,父亲病逝,他回家丁忧三年,道光八年,返京供职,并在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张芾(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名,后皆中进士,颇有成就,为清朝选拔了大批有学术的能人。但是,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急流勇退,他深知官场的黑暗,不愿同流合污,一终生奉养母亲为名,弃官回家。林召棠还被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15年,弘扬文化,培养不不少人才,为广东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例如顺德县罗惇衍尚书、高要县冯誉骑待郎等都曾受过教诲。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时候,与林召棠进行过不少的书信来往,与他谈论民生吏治,并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至今此联还挂在他的故居里。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道光二十二年,同年翰林黄广荫就仕,召棠辞谢。林召棠辞官在家后,生活过得并不容易,黄素知召棠生活淡泊,又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补给银寄与召棠,但是他并不接受。这笔钱在存省多年,后托翰林陈荔秋送返朝庭。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贫民。为县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议》一文。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或邀朋约友,载酒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静坐,观书临贴,意趣超然。著有《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年86岁。
吴川人并自觉集资在林召棠的出生地吴阳镇霞街村修建了状元坊、状元纪念馆等。180年来,状元林召棠的好学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却永远埋在吴川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激励家乡学子孜孜向学的不竭动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