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编辑商城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定居生息。
夏商为诸侯封地,西周属黄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楚,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属九江郡。西汉时期置雩娄县。隋开皇初期,更名殷城县。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因避宋宣祖弘殷讳,改殷城县为商城县。属光州弋阳郡,至此始得县名。
春秋战国时为“楚尾吴头”。秦属九江郡。汉置雩娄县。隋改殷城县。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避宣祖弘殷讳,改称商城县;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并入固始县为商城镇。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从固始析出,复置商城县。1929年商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毁了旧政权,建立了工农政权——县苏维埃政府。1932年初红军第三次克复商城,更县名为赤城县。1933年划商城东南半壁(约1800平方公里)归安徽建立煌县(今金寨县)。
明代,复置县时设乡、里。清沿明制。清末民国初,创办地方自治,改乡、里为区,下设保、甲。民国时期先区后乡,均力行保甲,苏区时期,县下设区、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实行区乡(镇)、社队和乡(镇)村建制。明成化十五年(1475),分因始西南水丰,青峰2乡及大城乡两个里复置商城县,时设两乡32里320甲(每里10甲)。嘉靖三十一年(1551),分两乡26里,其中永丰乡
统20里,青峰乡统6里。明末清初,原里计户不足当时一甲者,废而合并。清顺治四年(1647年),设东、南、西北四乡,领12里54保。宣统元年(1909)秋,创设自治研究所。二年(1910)编划区域,划县为7个区,下辖54保。城关及城郊为城区(8个保),丰集以东为康区(8个保),八里岗至银沙畈(今属金寨县)为和区(8个保),枫香树以南至汤家汇、南溪(今属金寨县)为乐区(10个保),达权店、长竹园一带为崇区(4个保),鲇鱼山以西为安区(10个保),上石桥一带为平区(6个保)。
民国11年(1922)秋,复办地方自治,翌年复。21年(1932)划县东
南14个半保建立煌县(今安徽金寨县),将7个区并为3个区,区下设30联保,领4121甲。27年(1938)秋,日本侵略军陷商城,复为7个区。30年(1941)秋,实行乡镇自治,县划镇9年,下设151保1629甲。苏区时期,县设区、乡建制。
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划为8个区。即城关区、太机枫区、峡口区人和区、双梅区、钏铺区、独山区、新生区。1950年1月,拆新生区为达权店和长竹园区,全县增至9个区,下设286个乡(街)。1951年,将原9个区划为12区,以数称谓,下辖220个乡和4个街。[2]
2行政区划编辑
商城县辖9个镇、8个乡、370个村(居):赤城街道办事处、鲇鱼山街道办事处;上石桥镇、鄢岗镇、双椿铺镇、汪桥镇、余集镇、汪岗镇、观庙镇、丰集镇、达权店镇;河风桥乡、李集乡、金刚台乡、苏仙石乡、伏山乡、吴河乡、冯店乡、长竹园乡;汤泉池管理处、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处、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县人民政府驻赤城街道办事处。[2]
3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境域
商城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115.37,北纬31.23-32.05。商城县西与光山县、新县接壤,北与潢川、固始毗邻。以赤城街道办事处为中心,东距安徽省会合肥市208公里,南至湖北省会武汉市234公里,西到信阳市165公里,北达省会郑州467公里。全境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2130平方公里,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28%。[2]
地势
地势由南向北倾斜。逐级降低,形成中低山、低山丘
陵、丘陵垄岗三大自然区。东南西三面由纵向山脊环绕,峰峦叠嶂,沟谷交错,地貌多姿。有大小山峰300余座,千米以上山峰16座。金刚台海拔1584米,为大别山脉在河南省境内最高峰。南部中低山区面积12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0%。中部低山丘陵区面积101.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北部丘陵垄岗区面积8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8%。东北部上石桥镇武桥村(原武桥乡)海拔44.5米,为全境最低处。全县地形海拔高差1539.5米。[2]
水文
商城全境有大小河流728条。主河为灌河,源于黄柏山,纵贯县境南北,经固始县史河汇入淮河,境内流长108.14公里,流域面积12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0%。灌河主要支流有8条,呈羽状分布,多从高山下泻,水流湍急,是重要的水力资源。次河为白鹭河,以及史河支流琉璃河、东沙河、清水河。解放后,商城兴建了大量水库,大型水库1座——鲇鱼山水库,中型2座——铁佛寺水库、大石桥水库,小型水库17座,总蓄水能力达10多亿立方米。[2]
气候
商城地处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1968年至1987年年均气象数据为:年平均气温15.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0℃,极端最低气温-2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39.7℃。年降雨量1241.4毫米,分布趋势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降雨日数125.8天。年均日照1763.1小时,日照率44%。太阳总辐射量平均为111.37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量54.5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无霜期222天。[2]
4自然资源编辑
植物
商城县有高等植物140多科,近1800种。除粮作物外,经济作物有红麻、萱麻、棉花、茶叶、蚕桑等;水生植物有藕、荸荠、芡实、菱角等;干鲜果树类有梨、桃、杏、李、枣、柿、樱桃、山楂、猕猴桃、板栗等58种;绿肥作物有紫云英、苕子、田青等13种。 [2]
花卉观赏植物有菊花、兰草花、梅花、月季、杜鹃、桂花等200余种;纤维及编织植物有山葡萄、构树、葛藤、芦苇、白腊条、紫穗槐等110种;用材林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栎类、枫香、杨树、椿树、泡桐等150余种;经济林有油桐、乌桕、生漆、毛竹等90多种。 [2]
药用植物有188科,1186种;动物药89科,135种。素有“天然药库”、“豫南药乡”之称。“商桔梗”、“商茯苓”、天麻等久负盛名。“金钗石斛”曾为贡品。其中珍稀名贵动植物有天麻、石斛、贝母、云雾草、八角莲、灵猫、金钱豹、水獭等。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有银杏、杜仲、厚朴、天竺桂、鹅掌秋、大鲵、小肥鲵、灵猫等20多种。[2]
动物
商城县有陆栖动物270多种,野生哺乳类170多种,主要有狐、狼、金钱豹、野猪、水獭、貉、刺猬、断板龟、灵猫、草兔等。鸟类200余种,种类和数量居全省之首,主要有长尾雉、环颈雉、石雉、白鹭、杜鹃、啄木鸟、猫头鹰、野鸭、八哥等。[2]
矿产
境内矿产资源有煤、方铅矿、石墨、萤石、大理石、花岗石、鸡血石,云母等20余种。金刚台、黄柏山、鲇鱼山水库是动植物丰盛的区域。[2]
土壤
商城境内土壤有黄棕壤、水稻土、棕壤、潮土4个土类。黄棕壤主要分布于县境中南部,占全县总面积的69.1%。水稻土广为分布,占全县总面积的23.4%。棕壤和潮土分别为全县总面积的2.57%和4.9%。[2]
5经济概况编辑
2011年,商城县GDP实现99.4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一产完成28.1亿元,增长3.9%;二产完成40.2亿元,增长12.9%;三产完成31.1亿元,增长15.6%,一、二、三产之比达28.1:41.8:30.1,三次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税收完成1.55亿元,税收占比达69%,经济收入质量明显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7亿元,同比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8亿元,同比增长18.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9.9亿元,同比增长18.3%。[3]
工业经济
2011年,商城县明确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担保服务1.62亿元,解决嘉娜莎、正大工贸、景盟针织等企业用工需求1500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88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1.55亿元,同比增长22.1%。以县产业集聚区“双园大道”建设等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山信粮业二期工程快速推进,开源环保、中原制鬃顺利迁址新建,丰渠源甜菊糖实现投产运营,嘉娜莎、北方实业、中周物资等企业成长迅速。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2011年新入驻企业8家,落户企业总数达41家,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纺织为主导,仓储物流、机械制造、新型材料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3]
农村经济
2011年,商城县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先行先试
,全面推进“六放大、六提升”,开启了农村工作新路。在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全面推开了“六大员”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364家各类型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社员达5.9万户。农机补贴额度不断加大和机作奖补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机现代化水平提升,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3.6万千瓦。注册成立农民资金互助社38家,粮油种植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社合一”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耕地、林地等要素资源加速向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大户集聚,规模流转总面积达131.65万亩。137个农村综合服务站投入使用,39个“华英富民”养殖小区建成开养。新增优质茶园4.2万亩,油茶产业基地面积稳步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初具雏形,“四项创建”成效显著。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近万农民实现向市民的身份转变。“五权”确权基本完成,金融创新扎实突破,新增存贷比达615%。人才创业风气正浓,1238名各类人才投入“三农”生产,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3]
旅游产业
2011年,商城县“一园四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桂花植物博览园完成园内循环道路硬化,栽植各类花木10万余株。黄柏山景区加快推进旅游循环道路改造升级,法眼寺、息影塔、李贽书院等主体工程即将全面完工。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猫耳峰景区和西河景区建设并行推进,新增旅游道路3.5公里,漂流项目进展顺利。汤泉池景区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续建提升工程,完成码头、亲水平台建设,音乐喷泉已经投入使用。观音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