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穆斯林

家乡区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民和穆斯林的生活习惯,与当地的汉、土、藏等民族相比较,存在着许多差异,有些则完全截然不同。与全国穆斯林相比较。虽基本相同,但由于历史、宗教、地域等原因,其风俗习惯也有不尽相同处,表现的更为严格和讲究,甚至也还有些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格。

(一)服饰

     男子多留胡须,许多人三十岁左右就留起“全脸胡”。头戴平顶软帽,俗称“号帽”,也叫“顶帽”。顶帽分黑、白二色,白色是单的,多用于热天;黑色是夹的,多用于冬季。冬天也有人戴一种高原特有的用毛线自己编制的“尕毛帽”,样式与顶帽差不多,颜色有

黑、白、褐、深蓝等多种。阿訇和做礼拜的人多

 


      妇女头上大都戴“盖头”,长至腰间,耳朵和头发全被遮住,只露脸面在外。在家也有戴便帽的,乡间青年妇女便帽上常绣有花。盖头用纱绒等丝织品缝制,分绿、黑、白三色,少女戴绿色,出嫁后戴黑色,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上身多穿大襟长衫或提袍,青少年多用色彩鲜丽的红、蓝、绿、花布,中年多用淡色;青壮年妇女也还有外加一件齐膝的长坎肩的习惯;老年人则多用黑色或深兰色的布缝制。下身穿的裤子,其色其料多与上身类同。过去妇女多缠脚,脚上多穿自己精心绣制的一寸多高的尖头高根绣花鞋。解放以来,妇女放脚,多穿买来的皮鞋和布鞋,自己做鞋的越来越少。此外,穆民妇女都戴耳环,手腕、手指戴镯子和戒指,多用白银制成,少数也用黄金和玉制作的。青年妇女胸前戴荷包,头顶插花,遇有喜庆节日,此风更盛。缠“代思达尔”(即头巾)。到了冬季,一般人也有用布带、毛带或围巾缠头的。过去,民间有些老人夏天有用“热罩子”的。也还有一些人入冬后喜欢用“耳套子”,用来护耳防冻。老年人很喜欢戴水晶石眼镜。上身,夏天多穿白色“汗榻”。外套青色或深蓝“坎肩”(无袖服);冬季多穿皮袄或“主袄”(棉衣。方言念腰)。有些地方也还有自己土法纺织的褐子布缝制的褐褂、褐衫。宗教人士或常做礼拜的人喜欢穿阿拉伯式的长袍,习惯上人们称其为“准拜”。下身裤子的着装极为严格,一般都不能露腿脚。夏单冬棉,比较富裕的人也还有穿“套裤”(用棉花或羊皮做的直筒,套在裤子上面),扎裤腿的习俗。过去,脚上穿的袜子,多用布料缝

制,袜底和溜根处,多绣有花。冬天也有不少人穿自己用羊毛挽织的毛袜。鞋,多用条纹、平纹布自己制作,其样式有圆口、松紧口、齐眼、胡椒眼等多种;有些地方还有一种男子自己制作的麻鞋,极少数人买皮鞋来穿;山区有许多人自己用牛皮熏制“干烟


(二)饮食

      民和盛产瓜果,农民喜吃瓜果,特别是居住在川水地区的群众,所吃瓜果尤多。

      穆民群众非常爱吃牛、羊肉和鸡肉、鸡蛋。过去穆民中也有狩猎的传统习惯,狩猎时多用土炮或杈子枪,也有养鹰捕猎和设置网捕抓的。人们获得野牛、野兔、野雉 等屠宰后用来改善生活。解放以来,狩猎活动日渐减少。

      民和穆斯林,最喜喝茶,一般人家爱喝紫阳茶、陕青茶和毛尖绿茶及茉莉花茶等,群众统称其为“细茶”。喝细茶时,多用“三炮台”盖碗泡着喝,泡茶时习惯上还得加上冰糖、桂圆一起来喝,香甜可口,最为讲究。民和人也有喝伏茶的习俗,伏茶多用砂罐熬来喝,叫做“熬茶”。穆民也很喜欢喝奶茶,所谓“奶茶”,就是在熬茶中加入牛奶烧开即成,喝时还得加上少许青盐,讲究一点的在奶茶中放上一块酥油,叫“酥油奶茶”。此外,还有“油茶”、“麦茶”、“面茶”等也为穆民所喜用。

      每当节日到来,家家户户宰羊、

宰鸡、炸油香、馓子、油果、油饼等等。穆民所制作的食品,花样繁多,外形美观,味道可口,令人赞叹。穆斯林好客,每当喜庆佳节,客人到来,款待来宾,非常殷勤而大方,首先捧上“三泡台”盖碗茶,谓“迎客茶”。摆上“干果”(即瓜子、核桃、花生、糖果等类),旋即端上油饼、油香。少许,就是热腾腾的糖包子、肉包子,接着再上花卷、各种炒菜和“手抓羊肉”,最后是每人一碗“尕面片”或“酸汤面”,谓“送客汤”。民间流传有“若要散,一顿饭”的说法,这就是说,吃过汤饭即宣告宴终,就要分手告别了。

(三)婚嫁

      旧社会时,民和穆斯林有早订婚、早结婚的习惯,男子长到十五、六岁,女子长到十三、四岁就要结婚,订婚的年龄比这还要小一些。儿女婚事多有“父母作主、媒人说合”。有些人家虽也征求子女意见,但子女年幼,实际上是由父母包办。

      民和地区的穆民婚嫁,原则上都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间相互通婚,极少与外教人结婚。且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也有一夫多妻的现象存在。一般都是女子嫁到男子家中,但也有个别男子因家境贫寒和兄弟过多或子女家中缺乏男劳力而男子招赘到女子家中的,俗称“招女婿”。男女婚嫁大致都要经过提亲、订婚、送礼、结婚等程序。

      提亲。先由男方家聘请媒人,让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然后女方父母并族人对男方家庭和孩子进行一番侧面了解,这才定夺同意与否。

      订婚。女方家长对男方经了解,同意这门亲事时,即通知媒人,媒人带上礼品到女方家中正式订婚,并商定彩礼、衣服、首饰等。

      送礼。订婚后,婚嫁前,由媒人负责把双方商定的礼物等件全部送到女方家中,去时一般要委派6——8人(包括媒人),女方家热情款待外,还要准备一些给男方家的礼物,如给女婿的衣服、鞋袜等让媒人带回。

      结婚。结婚多选择在“主麻日”,其仪式不在男子家中,而由媒人、舅舅、亲友、邻家等组成的娶亲人一行,与女婿和陪客一起,带上核桃、枣儿、上马衣、现金等到女方家中,在女方家中举行结婚仪式。其仪式过程是先由阿訇通过媒人、让媒人询问女子是否愿意,女子答应愿意,再问男子,男女双方都表示同意之后,再问双方言定的聘礼还有拖欠没有,如无拖欠,这时候,女子的父亲当众给女婿给“口唤”(即表示将女儿匹配于你了)。最后才有阿訇念“尼卡哈”。在念“尼卡哈”前,还有一个仪式,既是“哈卡毕尼”的意思是言定结婚后新郎给新娘本人愿拿多少聘金。先由男女双方商议,再由阿訇决定其多少,但“哈卡毕尼”钱一般不在短期内支付。如婚后夫妻和睦,白头到老,女方可以口头让了不要。如果夫妻不合,中途离婚时,男方必须按结婚时所言定的“哈卡毕尼”的钱数如数亲手给女方以作赔偿。在念完“尼卡哈”后,大家分偿摆在桌上的核桃、枣儿。接着即是“上马席”,吃过“上马席”才由娶亲人和送亲人一道陪同新娘前往新郎家中。

      贺喜、宴客是儿女婚嫁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礼仪。男婚女嫁时的贺喜和宴客,一般男家比较隆重,女家比较简单。村上不论谁家举办婚事,除了亲戚至友非来贺喜不可外,一般邻家村民无论是穆民、还是汉民、土民、藏民也少不了要结伙挂帐放炮以表示祝贺。穆民来宾则向东家说“赛俩目”致意。主人家里理所当然地也要热情接待,摆起宴席,端上香茶、油香、菜饭、手抓羊肉并酸汤面一碗。但一般不供烟酒,这是穆民特有的习俗。席间,大都要拉出公婆或新郎的哥嫂,用墨抹其面,并强令其翻穿皮袄、头戴破草帽,脱去鞋袜,挽起裤筒,让青年人拉着游街穿巷“示众”取笑以助兴,最后一欢而散。

      民和穆民婚事间,还有一种“看茶”的习俗。所谓看茶,就是“待茶”、“待客”之意。无论姑娘出嫁或男子娶亲,除了主人家大摆宴席,款待亲友宾客外,或由其弟兄、亲戚、或由其朋友、邻家也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蒸馍、捍“酸汤”(或蛋汤),跟东家一样摆宴席招待娘家来宾,并分宾留宿过夜。这种“看茶”习俗的形成和流传,大概除了穆斯林向来热情好客、讲信用、重礼节外,可能还有其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看茶”不只是表面上看着派畅,更重要的是体现“一家有事,大家帮忙”,以减轻主人负担,且促进全村团结。

     在穆民聚居的马营、大庄、转导、满坪、前河、西沟、东沟、塘尔垣等地,结婚时,男方家中历来还有邀请民间歌手前来演唱曲艺的习惯当地称其为“宴席曲”。宴席曲不只是演唱曲子,有些地方还配以舞蹈,载歌载舞,大大增强了喜庆欢快气氛。宴席曲中还有一种“打调”也叫“打搅儿”,是穿插在演唱间隙中的说唱曲目,相当于杂技艺术中的幕间滑稽,听来幽默风趣,富有艺术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人民政府大力宣传和贯彻了新婚姻法。随着整个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男女青年在婚姻问题上逐渐获得了自由,多是父母子女商量行事,完全由父母包办的事虽未绝迹,但越来越少了。结婚年龄男子多在二十至二十三岁,女子多在十八至二十岁左右,早婚现象已经杜绝。有妻纳妾娶二房的陋习也早已绝迹了。

 

(四)节日

      民和穆斯林的节日,主要的每年有三个,即“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这些节日源自伊斯兰教,慢慢地时间一长,现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了。

      “开斋节”。就是“尔德。菲图尔”节,民和穆民又称其为“小尔德节”。是伊斯兰教徒封斋一个月后,喜庆开斋的日子。时间在伊斯兰教历十月初,这天家家炸油香,个个沐浴,并穿戴一新,访亲走友,互道“赛俩目”贺喜。其他民族的邻居和朋友也多自动上门“拜年”(非穆斯林者,习惯上称“尔德节” 为“过年”,意即同汉民过年一样隆重,一样热烈)。

      “宰牲节”。就是“尔德、艾祖哈”节,习惯上称作“大尔德节”。因这一天穆民多宰牲,“宰牲节”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一般宰牛宰羊,牛羊肉除一部分自留外,大多当天分送给亲友和经济困难的贫苦穆民。时间在“开斋节”过后的第七十天,即教历十二月十一前后。

     “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日,同时又是穆圣逝世的日子,故又称“圣纪”为“圣忌“。每年到了“圣纪节”,大家集中于清真寺中,进行聚会并举行纪念活动,还要在清真寺聚餐一顿。上述三大节日,伊斯兰教徒都要进行聚礼,见面时互道“赛俩目”祝福,早上还要上坟诵经祭祖。

(五)禁忌

      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禁忌,就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地域的不同,其禁忌也还存在着某些差异。民和穆斯林同各地穆斯林一样,严格禁止养猪和吃猪肉。与此同时禁食马、驴、骡、狗等不反刍动物的肉,也禁食一切自死的动物肉,包括病死、摔死、溺死以及别的民族宰杀的牛羊肉和鸡鸭鹅肉等。一切动物的血也在禁忌之列。

      穆民最忌喝酒,也忌讳吸烟,特别忌讳他人在礼拜场所喝酒、吸烟。

      不许贩卖毒品,不许放债吃利,认为贩毒和吃利得来得钱是“哈拉目”(即不干净或不义之财)。也不许占有未经同意的他人财物,认为没有“口唤”的财务是不能随便拿来获为自有的。

      忌讳编谎说假话,更忌“背谈人”(即背后说长道短谈论别人)。提倡有话当面讲。不作礼拜的人,不得随便进入清真寺的礼拜堂(即大殿),尤其反对不脱鞋子步入大殿。

weiba_(2014-10-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