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杭州(1)

家乡区县: 浙江省拱墅区

一、综合

(一)经济总量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3.5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61.9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16.12亿元,分别增长1.5%、7.4%和9.0%。人均生产总值94566元,增长7.4%。按国家公布的201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7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45.8∶50.9调整为2013年的3.2∶43.9∶52.9。

(二)民营经济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4964.97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9.5%,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民营商贸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2713.67亿元,占全市的73.4%;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904.60亿元,占51.1%;民营经济实现财政收入736.76亿元,占42.5%。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2.5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5%,个体工商户32.80万户,增长2.5%,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为186.76万人和66.13万人。

(三)十大产业

全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90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0%提高至46.9%。全市十大产业投资项目1916个,比上年增加80个,完成投资848.58亿元,增长18.0%,占全部项目投资的35.2%,提高1.4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734.9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5.20亿元,增长9.9%。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55.74亿元,增长8.8%,其中用于民生支出627.79亿元,增长9.0%,占财政总支出的73.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住房保障、教育、科学技术等民生项目支出分别增长18.8%、10.5%和15.1%。

(五)市场价格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涨幅与上年持平。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六升二降”格局(见下表)。

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7%。

(六)劳动就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3.19万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13.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5%。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人口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2.42万人,占比由上年末的74.3%提高为74.9%;人口出生率为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2%。。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人口706.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88万人,占比由上年末的54.8%提高为55.7%;人口出生率为10.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3%。。

(二)人民生活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10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923元,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7.4%和8.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4833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4600元,增长8.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8辆、空调209台、家用电脑112台、淋浴热水器105台;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1.76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3辆、空调151台、家用电脑67台、淋浴热水器92台、洗衣机87台、电冰箱100台。

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6408.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2%。

(三)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637.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1.5万人;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822.28万人,增加17.48万人;参加职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316.36、403.79、292.0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6.58、21.58、14.90万人。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房36334套,竣工39009套,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市区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833户,公开销售经济适用房4798套,推出公租房2550套。市区农村和城镇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450元和525元统一提高到588元,五县(市)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平均为345元,城镇平均为485元,分别增长23.5%和9.5%。向10.53万户困难家庭发放“春风行动”慰问金、慰问品1.22亿元;向4047户因急难病险的临时性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1025.5万元。

(四)社会福利

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2730家、老年食堂951家,建设农村公益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30家。市第三福利院建成启用。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81所,比上年增加8所,床位48644张、收养人员18945人,分别增长16.9%和24.8%。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01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3675人。开展第十三次“春风行动”,共募集社会帮扶资金4310万元。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2.47亿元,增长9.5%。铁路东站枢纽投入使用,杭宁、杭甬高铁开通运行。地铁2号线东南段全线贯通,1号线下沙延伸段和4号线首通段(部分)车站主体工程完工。整治建设延安路、同协路、沿江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130条,打通断头路13条。德胜高架、彩虹大道(滨江段)等快速路和钱江通道、之江大桥建成使用。杭甬运河(杭州段)全线贯通。萧山机场高速公路西兴互通开工建设,秋石快速路四期工程动工。城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闲林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完工。

(二)公用事业

全年杭州电网建设投入31.61亿元。新开工110千伏及以上输电工程19项,容量223.15万千伏安,线路167.69公里。至2013年末,杭州电网拥有110千伏以上公用变电所254座,变电容量4931万千伏安,线路6205.15公里。全市用电量638.5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9.52亿千瓦时,增长12.9%。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350万立方米。年末市区居民家庭天然气用户91.5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1%。地铁1号线日均运送乘客达32万人次。新增或优化公交线路49条,建成公交专用道50公里,新增公交车512辆。新增停车泊位59852个,新增免费单车布点261个,累计建成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3223个,投入公共自行车7.8万辆。

(三)环境保护

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13个。建成“三江两岸”沿江生态景观带75公里,完成绿化150万平方米。建成污水管网190.41公里,新增截污量3.14万吨/日。整治黑臭城市河道53.8公里。整治制革、印染、造纸等高污染排放企业379家。淘汰黄标车31170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4.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为83.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市区AQI优良天数215天,优良率58.9%(PM2.5达标天数245天,达标率67.1%)。至年末,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6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4%。垃圾分类小区占比由上年79.6%提高为94.3%。全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1%。

(四)安全生产

全市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5.3%、2.9%、10.3%和5.2%。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09人,比上年下降10.1%。全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由上年的97.7%上升至99.3%,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抽检合格率由上年的94.9%提高至95.1%,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由上年的99.5%提高至99.8%。

Dean大葱(2014-10-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