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知道在《豆腐西施杨七巧》上,杨家豆腐声名远播,殊不知在我们梁山县,有一个李文斗村,那里做的豆腐才真真是极好的,而且有五百年做豆腐的历史,怎么?不信?那你就来看一看,尝一尝吧。
相传在明朝时期,李氏族人在村西建了一座关帝庙保一方水土,庙里有个画师自称老梁,传授了豆腐技艺,并说做豆腐最需要的是水,空手画了一个圈,在村西的空地上就出现了一口井,井水甘甜,村民们赶忙跪谢,等抬起头的时候,老梁已不见。村民说,这是关帝爷现身呢,于是磕头不止。李文斗豆腐由此传承下来。
李文斗村产出来的豆腐风味浓,鲜嫩滋润,色泽嫩白,质好味鲜,清香袭鼻,满口留香,另外是食法多样,可切块、切片,有冷食、炒食、煎食、烤食、凉醮等。早年间,90%的村民靠做豆腐为生,家家户户都做,整个村子飘着豆腐的香气。 李文斗村的千豆腐也是盛名在外,一层一层的千豆腐切好与长约一指葱段爆炒,远远就闻到香气,让人不由得咽口水。“
在记者采访时,村里有一位老人说,“现在年轻人都嫌做豆腐又累又不赚钱,还在坚持做的也就我们这些老家伙了。”他靠做豆腐养活了好几个儿女。
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做豆腐。李传勤老人却说做豆腐是最让他幸福的。他早上五点多就起床装豆腐然后出去叫卖,10点多回来,开始挑选黄豆,“一个豆腐得用15斤黄豆才能做好呢”,李传勤一边挑豆子一边与我们说话。传统豆腐的做法是先挑选黄豆,然后用小磨脱皮,再放到大缸里进行浸泡,泡大约4、5个小时后,豆子大约膨胀成两倍体积,掰开后可以看见褐色的芯时就可以磨了。以前是用石磨磨豆浆,然后上锅煮豆浆,煮制的过程中加入石膏或者卤水,叫“卤水点豆腐”,最后倒在模具里压制4、5个小时,把里面的水分都压出去,才能成为鲜嫩的 水豆腐。“现在省了很多力气了,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4倍还多”,李传勤老人说,“不过最好的还是老办法,用石磨磨的才叫好,用勺子点着颗数舀着豆子喂到磨中心的石孔中,手不停地推转着,看着细腻的豆浆水一点一点的研出来,旁边是用来煮豆浆的炉火,火上是一口煮满沸水的铁锅,香气弥漫在屋里的每个夜晚……”
现在,李文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已被纳入梁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一手艺将永远会传承下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