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
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传统井陉拉花主要表现内容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
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宫廷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华而不浮、悲而不泣,与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传统拉花音乐多为宫、徵调式,其次还有商、羽调式,节奏偏慢,大多为4/4拍,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近年来,井陉拉花各流派拉花老艺人相继谢世,大量拉花技艺不能真传实教,使拉花濒临危机。
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动律,以"花瓶"、"花伞"、"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为主要表演道具,加之可称为独立乐种的拉花音乐伴奏,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特色,可谓风格独特,美不胜收。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民间街头花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就有记载。"拉花"产生并形成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无文字可考,但众说纷纭,或曰宋金,或曰元明清,或土生土长,或外地传入等,皆无确凿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传说罢了。早在先秦,一条长约百里的驿道贯穿了井陉的东西,沟通了燕晋,成为天下九塞之六塞。这种特有的通衢要塞之地,也成为历代民间游动文化的生存地带。特别是明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从人口密集战争少的山西晋南、晋中、晋东南于1373年和1388年的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井陉增添了一百多个晋籍村庄和数十个晋籍姓氏。自然,一些外地民间艺术形式也随之而来,并在井陉开花结果。"地拉花"的代表之一"庄旺拉花"《货郎担》的传人李氏,就是这一时期的移民,而且,在"庄旺拉花"由来的传说中,也明显的指出了这一点。又如《中国舞蹈史》中提到:"明人姚旅在山西洪洞县曾见到多种民间舞蹈。如手持小凉伞的《凉伞舞》,手持檀板、边拍边舞的《花板舞》等。"说述民间的舞蹈活动现已看不见了,但伞和板却是拉花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又如清人吴锡麟所述的"姿态货郎"就是货郎担中的主要角色。而"地拉花"的主要代表南正拉花的《六合同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可见,六合四方就是天地四方同迎春回。类似这种的民间艺术,在别的地方也有一二,如清人李斗在他的《扬州画舫录》中载:"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喱观,令宫妓扮社火",角色有六,"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官一、皂隶二。"无论从角色上还是内容的表现上,《六合同春》与之有着很大的相识之处。
各种迹象表明,"拉花"的形成和发展,是"游动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在融合的过程中,他不仅承袭了其他舞蹈的特点,更主要是根据井陉特有的地域特征、风俗特征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舞风,这一点已不容置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