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剧种
秦腔 本县主要流行中路秦腔。唱腔激昂豪放,音韵宽阔。建国前,许多村都有戏班,生、丑、净、旦、末行当齐全,有众多高手,名扬乡里。多数群众皆会唱几句乱弹。田间地头、家庭院落、行人路上,常可听到激越的秦腔。农事间隙,三、五人一聚,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乃是常事。每遇年节、庙会、祈雨、物资交流会、长者祝寿、婚丧喜庆,常演秦腔以助兴。
眉户 清时传入本县,属西府曲子,当地称为曲子腔。音乐委婉流畅,通俗易懂,明快活泼,表演自由,易于传唱。1942年,延安民众剧团在本县演出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深受群众喜爱,流传最广。
弦板腔 俗称“弦子腔”。清乾隆二十五(1760)年,传入本县。民国15年(1926)前后,较盛行。多为皮影演出形式,一人抱剧本,生、丑、净、旦包揽一身。忙罢冬闲,多有弦板腔皮影戏演出。曲调优雅细腻,别有情趣。
二 演出和演出团体
民国18年(1929),关中大旱,有艺人流入本县。任选贵(马家山人),好义济贫,集流散艺人组建起秦腔戏班,活动于县北及彬县一带。1935~1949年,边区八一剧团和延安民众剧团先后多次来本县演出。
建国后,1951年,淳化县剧团成立,前身为业余戏班“化淳社”。由王增才、武文伟、张积成等发起,初名淳化县民艺剧团,演职人员40余人。1958年大县建制时,并入三原民艺剧团。1960年,该团参加省青年演员汇演后,在西安丈八沟宾馆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作专场演出。1961年更名淳化县剧团,1966年改为淳化县文工团,1981年复名淳化县剧团。1996年有演职人员60人。
县剧团演出《杨门女将》
60年代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五一剧团及咸阳大众剧团先后来本县演出。
1949年后,自乐戏班近百余家。以西部刘易平戏班、李海生戏班、铁王的“胆大社”、方里“化淳社”等最为活跃。刘易平自幼学艺,先唱地场戏,后唱皮影戏,一人通唱14本大戏,生、丑、净、旦系一身,且司鼓、挑扦技艺娴熟,特别是快板书,即兴编演,贯口流利,堪称绝妙。1958年参加宝鸡专区农民业余文艺会演获得好评。50年代初,机关、学校逢节日排演剧目,方里小学演出的《邵巧云》、《洋烟害》,润镇中学的《兄妹开荒》等,受到欢迎。
60年代始,皮影戏在本县戏班尤为盛行。1963年,润镇乡寨子村王明新等集资置箱,组建“寨子皮影社”,增添女演员,演出频繁。刘易平戏班联合德义村姚志学、永丰村李海生戏班,组成“星火皮影社”,以传统戏为主,足迹遍及全县,而且多次参加市、县级农民文艺汇演,获得好评。
70年代末,马家公社以马家、十里塬民间艺人为骨干,组建起木偶剧社,演出活跃。
业余剧团始于50年代,兴盛于60~70年代,演出呈现遍地开花,争奇斗艳之局面。
五爱业余剧团,创办于1962年,人员30余名。以演出秦腔、眉户现代戏而闻名于县。演出现代剧目有《白杨树下》、《拆墙》、《金果岭》;传统剧有《三对面》、《杀庙》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出《红灯记》、《沙家浜》两个“样板戏”及《智取威虎山》选场。演员武淑娥(工正旦),杨爱莲(工花旦),李晓民(工老生)等,在咸阳地区的多次会演中获奖,《陕西日报》曾报道该业余剧团的事迹。
五一业余剧团,组建于1962年,人员25名,以编演的秦腔本戏《血海深仇》(原名《潘家城》)轰动全县。
方里业余剧团,成立于60年代初,人员35名,演出眉户现代剧《赶花轿》、《七品官断案》,传统剧目《花亭相会》、《三击掌》等。演员有张亚芬(工花旦),张玲娃(工正旦),张兴秀等。特别是张兴秀(方里乡徐村人),不仅扮旦戏特长,而且编写剧本,主要作品有《石拴子结婚》、《十年新淳化》、《胡光致富》等,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被省、市文化系统评为先进个人。
城关业余剧团,成立于50年代中期,以老艺人为骨干,演传统剧出名。尤以常德春主演的《苏三起解》,唱腔清亮圆润,做功细腻而倍受欢迎。
固贤乡业余剧团的传统戏有《苏武牧羊》、《观兵书》。十里塬乡业余剧团的《铡美案》、《回荆州》,阵容壮观,很有名气。
润镇乡甘沟村业余剧团以演现代戏《血泪仇》、《三世仇》、《穷人恨》而出名。净角演员王成宪以“包公”戏见长,后进入淳化剧团、甘肃省正宁剧团从艺,甘肃省电台曾播放过他的《下河东》、《三对面》等唱段。
秦河乡业余剧团以眉户现代戏和编演歌舞、曲艺节目见长。眉户小戏《争套》在1983年县文艺会演中获奖。
1985年后,业余剧团活动渐衰,代之而起的则是一村或多村艺人联合组成的“自乐班”,活跃于城乡,多为丧葬、婚庆演出。
三 演出剧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在本县演出的剧本主要有:《鱼胶山》、《三滴血》、《九件衣》、《白毛女》、《梁秋燕》、《中秋之夜》、《党的女儿》、《擦亮眼晴》、《两颗铃》、《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拾玉镯》、《拷红》、《血泪仇》、《初升的太阳》、《江姐》、《雷锋》、《社长的女儿》、《刘介梅》、《向秀丽》、《血海深仇》、《十五贯》、《女巡按》、《双明珠》、《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八一风暴》、《向阳川》、《儿女婚事》、《杨门女将》、《假婿乘龙》、《慈母泪》、《春秋笔》、《烙碗计》、《贞观遗恨》、《大报仇》、《五典坡》、《周仁回府》、《三娘教子》、《靖康耻》等100多出本戏。
四 演员培训
民艺剧团学生班 1957年9月开办,址设老爷庙(今县医院址),学制2年,招收学员40人。主学戏剧专业,兼学文科。1959年,20余人编入淳化县民艺剧团。
淳化中学文艺班 1976年,淳化中学开办文艺班1期,学制2年,招收学员56人(女25人),以戏剧专科为主,兼学初中文化课程。结业后,13人编入剧团。
五 剧场
(一)建国前的古戏楼 清初,本县境内古戏楼达数十座。主要有:县城的火神庙(今新华书店址)戏楼、城隍庙(今淳化中学址)戏楼,润镇街的“山西会馆”、“河南会馆”、娘娘庙戏楼及方里街戏楼、南村戏楼等。润镇街的“两馆”咫尺相对,每逢古会(三月十八日),必请名家大戏,对台演出。多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或拆除,至今无一留存。
(二)建国后新建剧场 建国后,县城、方里街、润镇街先后修建了剧院和影剧院,其它各大集镇多数建有简易剧场。
赤淳群众堂 1954年,县城修建面积2200平方米的“赤淳群众堂”。1966年,改建为淳化县影剧院。
县剧院 建于1976年,址设县城正街中心,坐东面西,紧临街道。总投资57万元,建筑面积2336平方米,前厅为三层楼式,后池与舞台为大跨度两坡屋面式结构,缓坡式内池,有座位1142个,舞台、乐池、幕布、灯光、音响等设备齐全,附设有演职人员宿舍、练功场、排演厅、食堂等。
方里影剧院 建于1984年,位于方里街中心,坐南面北,总投资35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前为室内场,座池1064位,后为7000多平方米的露天场地,设备齐全。
润镇影剧院 建于1985年,位于润镇街中心,坐北面南,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为厅楼屋池式结构,池内950个座席。具备电影放映,戏剧演出,群众集会等多用功能!大家好。我是王倩!希望大家关注我!我会带给你们惊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