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民俗文化

家乡区县: 湛江市徐闻县

节日传统文化艺术,植根于厚重的本土文化土壤

活跃于大小舞台或走街串巷的舞龙舞狮,是节日最热闹、最常见、最吸引人的表演。

徐闻的舞狮表演以“文狮”为主,阵阵锣鼓声和着鞭炮声震人心弦,每次观看的群众可谓人山人海,人们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表演时舞狮人戴活灵活现的狮面头罩,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灯笼裤,一般都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有时几只狮子一同登台献技,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狮子“吃彩”,想要讨个吉祥的单位、商铺、住宅都会在门口上方绑个红包和几根大蒜,高高挂起等狮子来,狮子在霹雳啪啪的炮竹声中舞完一曲后,在人们热烈欢呼的掌声中,舞狮头人一跃而起踩在舞狮尾人的肩上,张开大口迅速把“彩”给咬下来,“讨彩”活动也就结束了。如今舞龙舞狮也被列为 “文化强县工程”保护项目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青睐。

除了舞龙舞狮,“串令”也是徐闻当地一种被赋予了神灵色彩的绝活。 “串令”俗称“穿令”,即在招神附体的震天锣鼓声中,由神“僮”手抓银做或铜制的红毛绳般粗的硬线条,狠狠扎进自己的腮颊中,穿腮而过;有的“僮”还在耳朵上、舌上扎上银、铜线。游神时,“僮”攀于神轿顶上,盘腿而坐或站立在神轿两旁,在八音齐奏中向人们展示中华民族的神秘习俗。

妈祖民俗文化艺术,地域特色浓郁

徐闻三面环海,无边无际的海洋世界承蒙天后娘娘的保佑,妈祖文化在徐闻根深蒂固,虚化的神灵世界也是文明的一枝奇葩,体现妈祖文化艺术的民俗舞蹈形式多样,祭海、赶草鸡、东莞村的功班藤牌舞等。

泱泱大海为我们源源不断提供了生存的物质财富,然而它在给我们带来奉献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为了祈盼一年中风调雨顺,渔业丰收,于是祭海的习俗便生成了。

在徐闻,每年春天后潮起前和渔船出海前,是渔民们要出海打鱼的时候,这个时候便要隆重举行开船祭海仪式,渔民在喧天锣鼓中抬着整猪、鸡和水果至海边设供,仪式由船老大捧一杯酒泼入海中,并抛少许猪肉块入海,接着鸣放鞭炮,行叩拜礼。同时,由青壮年男子在主祭人的带领下,共同朗诵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激,“天地人和海福安,风樯鼓动起航忙。鱼虾跳跃兆丰足,满载归来好风光”,以祈祷渔船出海平平安安、丰收归来。

赶草鸡起源于明代,“赶”是赶海,是新寮岛居民在寒冬时节举行的一种不用网具,不用渔船的浅海捕鱼作业,主要在合流水、涨潮的时候活动,后来根据这项活动的许多自然的舞蹈动作,现在创作成反映徐闻人民浅海古朴原始集体捕鱼的“赶草鸡” 民间生产劳作艺术舞蹈。草鸡即是用麻绳连成一条近200米长的绳索,每隔1米2米的距离用干稻草捻成草结扎在当中,草尾扎得像鸡尾,他们把这稻草结称作草鸡。赶草鸡一般要17或18人,老幼皆宜的男性。赶草鸡舞蹈充分体现了沿海地区群众的艰辛劳作和丰收的喜悦,多次参与省市的各种演出,观众好评如潮。

明代,徐闻备受倭寇和安南海盗的侵扰,于是明朝廷在徐闻东莞村设置了巡检司,成为军事要塞,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犯,乡民祭拜妈祖,祈求妈祖保佑乡土的安宁,同时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奋起练功习武强身壮胆并向当地驻军请教操练藤牌舞,保卫家乡,并使之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代代相传,是富有特色的地方民间民俗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牌。

功班藤牌舞集武士、舞蹈、音乐、杂技、美术、文史于一体,以藤牌为主,进行不同类型的阵势转换,长龙阵、八卦阵、十字阵等,采用武士的马步、弓步、卧步等,变化多端、动作粗犷,配上激情四射的音乐,气势磅礴、排山倒海。

功班藤牌舞,起源于朝廷军队,根植于民间百姓,由军事布阵、对抗演练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的民俗舞蹈活动,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彰显了徐闻人民自强不息、热爱乡土和不屈不饶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放映了人民祈求平安和谐的纯朴愿望。徐闻县委、县政府以及迈陈镇政府、东莞村对功班藤牌舞进行包装提升,促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发展。2011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的武术、屯兵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声明远扬。

雷神民俗文化艺术,更需保护珍惜

徐闻新寮镇云路村流传的傩舞,最早前叫做菜头戏,用以祭雷祈福的一种舞蹈,它是古代民族社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的产物,是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每逢正月廿七和廿八,村民在雷神庙前升旗设坛,饰演五雷将官者戴上遗传已近百年历史的木质傩面具,青面獠牙,头顶生角,线条朴实夸张,色彩鲜明和谐,粗犷狞厉,在锣鼓伴奏,鞭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中,跳起动作简朴威武、豪放粗扩、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接着饰演土地公婆的村民放炮烧坛走圈,手舞足蹈,杀公鸡祀神。廿八日上午,杀黑猪祀神、颁符、扎纸船稻草人,每家每户游完后,把象征疫瘟的稻草人放到纸船上,带到海边燃烧后,冲去灰烬,称“送灾”。然后全村分吃熟猪肉,意味接受雷神的赐福。整个“傩舞”场面节奏鲜明,色彩神秘。

新寮云路村菜头戏——傩舞,是原汁原味的地方风俗特产,是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列入湛江傩舞,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沙埠是徐闻古老的渔港商埠,那里不仅有醉人的椰风海韵、温暖的阳光、细柔的沙子,更有着始于150年前,非常古老的祭祀礼仪和习俗“过火山”。 在徐闻民俗文化艺术中,“过火山”作为原生态民俗得到挖掘演示,每逢大年正月十四的夜晚凌晨时分,白沙埠附近村民、观光游客都聚集在白沙村雷皇庙前空地上“过火山”, 为的是向天上的雷神祈求新年平安富贵。兴奋的人们围着红彤彤熊熊燃烧的大火,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点燃鞭炮,“师傅”在一边不停地口诵经文,待木柴全部燃尽成火红的炭后,摊堆成“火山堆”,表演下火山就开始了, “师傅”先口含烧红的铁犁头,赤脚踩在2米多宽、4米多长燃着红红炭火的“火山”上,口诵经文进行表演,接着在“师傅”的引领下,人们陆续赤脚光足地从火红炙热的炭火上走过,却也安然无事,反反复复,直至炭火完全熄灭为止。

白沙湾的历史悠久,在附近的红坎村曾发现和清理过东汉墓葬群。宋朝名将韩琦的后人韩显莆曾移居白沙湾,并留下韩公诗碑。到了明朝,海安千户所城就在白沙西南,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方,积淀着神奇的习俗,令人感到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过火山”已成为融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活动项目。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深受欢迎经久不衰

打盘茶在古时候是一种佛教祭祀活动,即人过世后,请求佛祖超渡亡灵,使亡人可以得渡,脱离苦海,灵魂得以解脱。然而几千年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演变,大盘茶经过人们不断提炼加工美化成民间民俗舞蹈,展示徐闻人结婚娶亲的民俗风情。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打盘茶在2006年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上,被列为粤西地区唯一推介和保留的民俗风情项目。“徐闻婚俗——打盘茶”是根椐徐闻古朴的民间婚俗编导的。舞蹈通过媒婆去帮助男方提亲的夸张、滑稽的亮相引入剧情,通过“问嘴-过礼-哭嫁-上桥-拜堂-吃鸡头-旋床”等剧情,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徐闻人结婚娶亲的民俗风情。该舞蹈曾在湛江市首届艺术节上获银奖;在2005年9月参加湛江市红土地文化艺术节的演出评比中荣获金奖。

汉港文化艺术的重要价值

汉港文化艺术是中原文化、闽浙文化、潮汕文化、珠江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红土文化交融濡染的结晶,可以证、补地方史志,让人们通过民间通俗生动的舞蹈、竞技表演方式,了解徐闻的历史渊源和生活生产、军事形势、社会状况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徐闻人民的民俗心态、宗教信仰,满足了徐闻人民祈求安定、文明、富裕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促进了文化强县、和谐徐闻的快速发展。

历史的浩繁画卷,把徐闻先祖辛勤的劳作、千年的智慧揉和在一起,深刻体现在徐闻源远流长的汉港民俗文化上,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努力将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留住并发扬光大,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文化人义不容辞的光荣历史使命。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KG19950205
个人新浪微博:http://weibo.com/3582956645
个人梧桐子微博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6825998.html

装加(2014-10-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