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高尚的人
“外貌美只能使庸人赞叹,而心灵美却能使伟人折服。”——冬梅日记
村里好多家长常对孩子说:“念书、做人,都得像冬梅那个样。”冬梅是天生的那样吗?
实际上,她和许许多多孩子一样,存在着弱点和不足。她在《秋的联想》这篇作文里写道:“愿我们每个人,都在春的季节里辛勤耕作,在秋的季节里收获一个饱满的硕果。度过一个有花有果的全人生。”好个冬梅,说得潇洒做得也漂亮,她时时从周围吸取有益的营养,自觉净化灵魂,才使心灵之花开放得格外鲜艳动人。
1972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张冬梅降生在辽河南岸,盘山县吴家乡兴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她是“老闺女”,自然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但父母从不娇惯她,一直履行“第一任教师”的教育职责,用自己孝敬老人、勤劳俭朴、正直善良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引路。冬梅把父母身上这些首先品质一一烙印到自己幼小的心灵上。
那年辽河发大水,村里党员、干部、青壮年,争先恐后跑去抢险。那种舍生忘死保国堤、保家园、保乡亲的壮举,冬梅深深刻进自己的记忆里。
淳朴优良的家风、民风、乡风,是中华民族高尚品德的浓缩,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张冬梅象吮吸乳汁一样,汲取这宝贵的精神营养,优化着自己的灵魂……
在村里,冬梅看到有人虐待年迈的父母,十分气愤,她写了一篇《乌鸦反哺所想》的文章,严肃批评了虐待老人的社会现象。她在文章中反问:“乌鸦都有敬爱长辈的美德,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难道连鸟都不如吗?”非但如此,她还常去帮这些老人做事,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的子女。
在学校,同学们总也忘不掉那件事。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见黑板没擦发了脾气。张冬梅走上前说:“老师,今天我值日,忘擦黑板了,请原谅。”说完,默默地擦干净黑板。老师严厉地批评说:“以后值日要认真!”“嗯。”冬梅点了点头。这时,同学们眼里噙着泪水,望着冬梅一步步走回座位。有的同学忍不住,掩嘴哭起来。同学心里都明白:今天,哪是冬梅值日啊……
在家中,她放下书本,抢着帮助父母喂鸡喂猪、洗衣做饭、挑水浇园。有一回,天下小雨,她跟妈妈抢收麦子。妈妈背了两捆,可她一下子背了四捆。风雨中,她摔倒了爬起来,弄得满身泥水,还是接着背。回家换衣时,妈妈见女儿肩上磨出了血痕,心疼地说:“死丫头,干啥都不要命。”
热爱劳动的好习气,冬梅带到了学校里。运煤植树淘厕所,挖沟修路筑大堤,无论是校内还是社会上的劳动,她回回走在前头,给大家做出了好样子,她见到同学劳动时躲躲闪闪,便以团支部名义召开“劳动光荣”专题报告会,共同讨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学们劳动观念增强了,在以后的劳动中干得很出色,受到学校和乡里的表扬。
更令同学们赞佩的是张冬梅的俭朴。这个好作风,也是冬梅自小一点一点养成的。冬梅进小学的头一天。放学后,她扯着母亲的衣襟撒娇:“妈,同学们都穿新衣服了,给我也买件吧。”妈妈说:“你不是有衣服吗?”冬梅拖起哭腔:“班里就我穿得旧。”妈妈耐心地劝她:“人不能只看外表穿戴,要有真才实学,学习好比什么都重要。”冬梅伤心得落泪了。但母亲的话,却深深地嵌入了她的心灵里,她越想越觉着妈妈的话在理,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自己错了,不该跟人家比穿戴。”她渐渐长大了,也从不在穿戴打扮上浪费精力。日记中,她多次写下了这样语言:“不能光注重外表,心里美才是最重要的。”“勤劳俭朴的美德不能丢,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发扬。”
上中学后,家境宽裕一些。这时社会上讲究吃穿高消费的风气,侵蚀着一些青年的灵魂。对此,她感到痛心,写了一篇文章进行抨击:“有些年青人,穿上时髦的衣服,烫上风流发式,哼着流行歌曲,打牌、跳舞,活在纸醉金迷的梦里……”“现在我们变得富有了,但不能忘记祖父时代那一双袜子穿了几年补了几补,不能忘了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专谈吃喝,议穿戴,讲时髦,比享受,论待遇,会被历史和社会淘汰。我不能随波逐流!
张冬梅依旧保持俭朴的好习惯,用实际行动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上初一时,女孩子正时兴穿乔其纱衣裙,她一直没张口向家里要。上初三时,出嫁的姐姐给她买了件乔其纱衬衫。她只在节日里穿,然后洗净叠好。学校考试,中午,别人买糕点吃,买汽车喝,她啃凉馒头就白开水。书包旧得褪了色,她照样背着。学习的笔记本,正面写完了用背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