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水秀,名扬千古。江水、溪水、泉水、井水,把一座古城滋润得如一幅水墨丹青。就像茅台酒产于茅台镇一样,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水质造就了茅台酒的独特品质,保宁醋诞生于阆中,水实为奥妙之一。
阆中多井,旧的多达23口,酿醋用水得天独厚。《阆中县志》载,“城内九井,在东门内者为东井;在南门内者为南井,俗名四眼井;在西门内者为西井,一名凤凰井;在旧府署内者为白鹤井;在府文庙右者为黌学井;在汉桓侯祠前者为灵液井;在敦仁街者为通平井,又名柳树井;在旧左营游击署前者为合璧井;在现油柿井街者为油柿井。九井以黌学井为最,其泉眼与江水相通,水清味甘。民国初,熊克武在川北师校新开一井,名熊公井;又在礼拜寺内新开一井。城外亦有九井,东有大步井、松花井、东台井、顾家井,东北有回寺井、黑家井、杨店井,北有二元井、牛氏井。而观音寺之松花井知味者犹称赏焉。近年,桂香阁内财神殿左凿一井,寿山寺街文昌宫巷内外国传教人新凿二井,合城内外共添五井。按土厚则水深,川省凿井罕有深至十数丈者。阆城独不然,每井必施辘轳以二人挽之,风土极近北方,水泉亦与北方无异,而民气之敦固质实,并可于此验之。”
阆中的井造型各异,布局合理,深者居多。井壁一般用坚石砌就,有的深达10丈。井壁绿苔密布,幽深的井底天光微弱,一泓清波溢出森森凉气。井台用青石板铺成,一年四季水渍斑斑,润泽可人。井沿置有石桩或木架,上面装有木质辘轳,辘轳上缠着粗粗的井绳,绳上吊着大水桶。汲水时转动辘轳,水桶沉入井底打满水后,再将其绞起拉到井台,倾入水池或小水桶,取水便完成了。解放初,居民用水或挑或抬,2分钱一担,1分钱一桶,也有长年靠给城内住户挑水挣钱的。一般家庭都在井上预先买好“水牌子”,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在阆中众多井中,以松花井最知名。据《阆中县志》记载,松花井为阆中城外九井之一,开凿于唐高祖武德四年所建的阆中名刹开元寺内。其造型美观,水源丰裕,莹洁甘芳,沸而无沉,长年不竭,人称“八角镜”。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因修寿王府,原建于城西的观音寺移建至开元寺旧址上。除松花井外,开元寺已无迹可寻。观音寺移迁后,藏经800余卷,殿前“佛都”匾额为严嵩书,寺外大照壁上“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为书法家魏璜元手迹。民国六七年时,军阀割据,观音寺钱财被驻军提走,僧众生活无着,大多星散,藏经楼失火,连同佛经化为灰烬,今惟大雄、罗汉、天王3殿保存完好,松花井犹存。
昔传住持观音寺之寺僧谭仙,为借教敛财,置亭于古井上,请地方官撰写了《古松华井》碑文,将古井之水加以神化,称之为“观自在菩萨甘露水”,吸引世人取水饮用,图个吉祥。时人多取其治病,居然灵验。一度曾为州府衙门道台控用,他人不得分享。后求水者络绎不绝,寺僧财富剧增,民国27年(1938年),四川军阀潘文华部队驻阆,军部设在观音寺,将古井据为军部专用食水,任何外人不准取用,据称,其对饮此水可长寿之说深信不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