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徐福东渡时发现聚馆冬枣,称其为“神果”,并引得始皇帝最后一次东巡;
公元前110年(汉元封元年),汉武帝在章武(今黄骅)筑台求仙,相传当地人奉上聚馆冬枣,被武帝封为“仙枣”;
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刘姓迁沧始祖洪公率子侄行至于此,见古枣林,遂居于此,立聚馆村;
公元1490年(明弘治三年),当朝国舅张氏兄弟将聚馆冬枣带进宫献于帝后,被弘治帝钦定为“贡枣”;
1958年,聚馆古贡枣园遭遇“大跃进”浩劫,大部分古树被伐;
1988年,周边地区从聚馆古贡枣树上取枝嫁接,开始大规模繁育;
1996年10月,被林业部知名专家评为“全国260余个鲜食果品之冠”;
1998年7月,获得第十届国际名优土特新产品博览会最高金奖;
1999年10月,获得昆明世博会金奖;
2002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黄骅冬枣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7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2003年至今,聚馆古贡枣园被黄骅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历届“中国·黄骅冬枣节”第一采摘现场;
2004年,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7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聚馆”牌冬枣商标;
2005年8月,两枚聚馆古冬枣接穗搭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升空,进行太空转基因变异实验;
2005年10月开始,聚馆冬枣成为中南海特供冬,并进入国内航空食品配餐领域,登上了奥运会运动健儿专机和台商直航包机; 2006年3月,被河北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全沧州仅此一处;
2006年5月,聚馆古贡枣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冬枣惟一“国保”级品牌,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的新门类。
2006年10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聚馆古贡枣园文物保护与利用北京高层论坛。
故 乡
就是在这里,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乡聚馆村,一块方圆千亩的土地上,保存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处原始冬枣林。林内百年以上古树1067棵,其中600年以上的古树达198棵,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冬枣树。
这里栽植冬枣的历史可上溯至秦汉,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明代开始,冬枣作为贡品,而受到宫廷青睐,因此聚馆冬枣又被称为“贡枣”。现代冬枣的栽培推广,始自1988年,从这小小的园林发端,一发不可收,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此谓世界冬枣的故乡。
历 史
古黄河曾在此静静流淌三百多年。
大禹在此治水,疏浚九河。
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巡游此地,尝枣大悦,将自己的年号“乾符”赐为县名,管辖黄骅以北、天津南部地区。
北宋巾帼英雄穆桂英,身怀六甲与辽国作战,在此处一片红草地上卸掉盔甲,生下杨文广,后人为纪念她,便有了卸甲台和卸甲村的名字。
此处西去二里的麻姑村有座麻姑庙,当地民谣称:“北海敬麻姑,南海拜妈祖,赐福众百姓,成仙居此处。”
麻姑为古代仙女。民间相传三月三日王母寿辰,举办幡桃盛会,麻姑用百种仙果酿酒,其中就有冬枣,献给王母,谓之麻姑献寿。汉武帝刘彻、唐僖宗李儇均曾到齐家务麻姑村麻姑庙拜麻姑神。
由 来
明朝初期,发生过一场惨无人道的历史悲剧,这就是“靖难之役”,民间俗称“燕王扫北”。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与政府军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饱经战乱、灾荒,企盼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根深蒂固,自发帮助政府军抵抗燕军。燕王大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百姓被屠戮殆尽。在这幕惨剧中,这里发生了奇迹,史说燕军临近之时,突降大雾,笼罩村庄,燕军擦边而过,村民幸免于难,遂将村名改为“起家雾”,后演称“齐家务”。齐家务的保存,也使这一带的历史文化得以流传。
聚馆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位于齐国的边陲,当时各路诸候之间征战不休,生灵涂炭。齐王为保家卫国,在此设立点将台,亲自指挥大军出征。不久将士们凯旋而归,齐国大夫在此迎接,欢聚一堂,把酒庆祝,此地被称为“聚馆”。
渊 源
秦始皇为求长生,命方士徐福往东海寻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在今黄骅一带逗留两年有余,遍寻仙丹,偶得土人奉上异枣,采于初冬,落地即酥,入口甘甜,食之神清气爽,众人以为“神果”。然而咸阳距此千里之遥,无法送达。后徐福东渡扶桑,一去不返。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亲自带队,来寻神果,未果即驾崩于途中,始皇帝终无口福。
一代英雄汉武帝也是痴迷长生不老。受方士李少君“有仙人食仙枣逾500年而不衰”的盅惑,于公元前110年东巡观海、筑台求仙。当时共修建两座武帝台,其中北台在齐家务东20公里处(今天津市沙井子),可惜因年久现已不复存。这里距原始冬枣林仅10公里,武帝终于得食冬枣,当即封为“仙枣”。
明孝宗皇后张氏,弘治帝原配(公元1470—1505年),沧县兴济人。弘治三年,为治水患,张皇后诏谕胞弟张鹤龄、张延龄督办疏浚减河,时人称为“娘娘河”。两国舅督办开挖减河时,发现聚馆冬枣,便令人采摘进献皇帝皇后,被弘治皇帝称为“枣中极品”、“百果之王”,当即钦定为贡品,年年来朝。此制一直沿袭至清,冬枣也由此成为“贡枣”。
生 存
千年冬枣林曾经历两次浩劫,第一次是1958年,中国国内兴起大炼钢铁运动,以伐树烧炭作燃料,伐树烧炭成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人们看着千年的古冬枣树一棵棵倒下,心急如焚,痛如刀割,但又无可奈何。第二次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又一次大量砍伐树木,以增加耕作面积。在这两次大规模砍伐中,村南娘娘河堤上的冬枣树无一幸免地“全军覆灭了”!在那段岁月里,先后共砍伐古冬枣树2600株。
今天幸存的这198棵“老寿星”,终于苦尽甘来,它们所在的树园,被称为“古贡枣园”。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0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人们,也有幸可以在文物的树荫中徜徉。
传 播
冬枣繁育要靠特殊嫁接的办法繁育。关于冬枣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不少神话传说,如神仙所赐、王母栽植等。比较科学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古人用外地枣枝与本地酸枣树嫁接,经过多年培育形成;另一种是枣树遭受雷击,改变了树的基因,现在原始冬枣林内有一株雷公树,被雷劈掉一半,但仍枝繁叶茂,而且树下根孽出两株天然的冬枣树,堪称稀奇。
关于冬枣最早的对外传播,则是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吏部天官王翱由京返乡,途中吃到聚馆冬枣,称赞“美不可言”。回到老家王帽圈(今海兴县,距聚馆四十公里),命乡民必种冬枣树,以享人间美味,后来逐步传入山东等地。
经过近二十年的大规模开发,黄骅冬枣从2万亩发展到20多万亩。齐家务乡已达到3万亩,聚馆冬枣也发展到4000多亩,人均3亩冬枣。
齐家务人最重视冬枣品质,全部实行科学管理,上农家肥,施生物药,实现了无公害生产。这里的鲜冬枣已成为中南海特贡枣,畅销京、津等地。
品 质
冬枣因其成熟较晚,采摘于秋末冬初而得名。聚馆冬枣晶圆剔透,皮薄核小,细嫩多汁,甘甜清香,营养丰富,落地即碎,入口即酥,其独特品质独一无二。
聚馆村位于华北平原东端,地处北纬38°38’和东经117°24’,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全年平均日照2801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28224卡/平方厘米。土壤中有机脂0.94%,速效磷6.5ppm,速效钾180ppm,全氮0.06%。这些自然条件最适宜冬枣的生长。
聚馆冬枣营养价值极高,富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和A、B、C、E等多种维生素,并含有钾、钠、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C 含量尤其丰富,达354mg/100g,是苹果、梨、葡萄等水果的50—150倍,营养价值堪称“百果之王”,被誉为“活的维生素丸”。因此,食聚馆冬枣能“内润六和肝肠,外通八极清气”,“日啖一粒,红颜常驻”。常食冬枣,有抗癌、延缓衰老之功效。
碑 文
为纪念冬枣这一产业为农民增收作出的突出贡献,弘扬千年冬枣文化,由黄骅市委、市政府在聚馆原始冬枣林立天然龙背石一块,镌刻冬枣之功,碑文如下:
燕赵之域,渤海之阳,土风醇厚,物华灿然。果品众多,然独享誉中外者,惟冬枣为最焉。是枣形大核小,肉厚皮薄,质脆味甘,古有“仙枣”之封,今有极品之誉;上获名果金奖鲜食枣品之冠,下得民间百姓餐桌佳品之赞;内润六和肝肠,外通八极清气;横连四海宾朋,纵贯千年文华。源推秦皇汉武乞寿求仙而不得,视冬枣为神品,日啖一粒,红颜常驻,思接史记汉书柳县章武皆植枣,以此物为食,家酿半斛,殷实富足。有明一代,曾得“贡枣”之荣。是斯,观之如春晨丹阳,生金顺天吉之喜;食之若夏朝雨露,得回肠荡气之益;念之似攀月撷霞,有梦绕魂牵之诱。此土,所以得天之佑;此物,所以有灵之惠;此民,所以望达之福。嗟夫,冬枣之功,善莫大焉。
执政啼血为民,立业剖心为国,引领百姓富达。冬枣之记,以志天详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