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

家乡区县: 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山区农业生产
柘荣县
柘荣县
。由于山多田少,农业基本设施差,抗灾能力低,耕作方法落后,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0.75万吨,亩产量84公斤;农业总产值31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民人均产值81元,大多数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4万吨,亩产119公斤;农业总产值621万元,农民人均产值138元,生活得到改善。[9]
“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遭受挫折,加上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下降到0.93万吨,农业总产值下降到311万元。1962年纠正“左”的错误,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推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耕、管),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4万吨,亩产138.4公斤,全县人均粮食274公斤。农业总产值725万元,农民人均产值147元。[9]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又一次受到“左”的冲击。“学大寨”时过分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发展多种经营,搞“政治评分”、“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这期间由于多数农村干部和农民抵制“左”的作法,推广良种和采用先进耕作技术,农业生产仍有所发展。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上升到2.23万吨,亩产198公斤;农民人均产值184元。[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开始向小康迈进。[9]
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17万吨,亩产量241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23倍和1.87倍。是年农业总产值为3019万元,比1949年增长8.61倍,年递增5.68%;农业人均产值387元,比1949年增长3.78倍。[9]
2009年,柘荣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增长7.4%。药、茶、竹木、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41520亩,其中太子参面积38050亩;茶园面积38770亩;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4369吨,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人工更新面积0.3万亩,成林抚育面积2.2万亩。培育形成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
2010年粮播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中药材、茶叶、油茶、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5亿元,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5992元,增长13.4%,增幅名列全市第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稳定太子参、白术、木瓜等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进建业农林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发展名贵中药材,建立红豆杉种植基地2000亩。柘荣太子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茶叶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植金观音、黄观音等优质品种茶2580亩,全县乌龙茶品种面积1.1万亩,比重达25%。

詹家森2(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