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6日,奥地利国家电视台著名导演洛曼娜·卡斯塔女士为了寻访一位两千五百年前的老人来到河南。洛曼娜6岁开始背诵老子的明言警句,从那时起这个东方老人的思想就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她的人生。老子诞生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水土造就了这么伟大的思想家?这些疑问一直埋藏在她的心里。到老子生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用电视的形式把老子介绍给更多的西方人便成为她长期以来的梦想。
其实,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并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留存于世的仅有的一部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对宇宙、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他的辩证法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以来,对《道德经》的注释不下几千种。元代道教学者张与坚曾经讲:“道德八十章,注者三千余家”,可见在当时对老子学说的研究已经是蔚为大观了。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不仅影响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
然而,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人的心目中,老子身上始终有一层神秘的色彩。《西游记》中练仙丹的太上老君,活了二百多岁的老君爷,骑着青牛飘然而去无影无踪的神仙等等。这些传说使他不同于古代其他思想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真实的老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按照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中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的太清宫镇。这个坐落在豫东平原上不起眼的小镇,因老子的诞生而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 老子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传说他的母亲怀孕81年后在腋下生下他,而且一出生就是白发白须,所以取名叫老子。
西周时期,老子的出生地苦县厉乡是一个比较大的人口聚集中心。他的父亲李乾,在周朝做官,官职很小。少年的李耳一边牧牛一边读书,后来,李耳随父亲到了东都洛阳。成年后做了周朝的史官“守藏史”,管理王室藏书,并在朝堂上做大事记录,人们又称他为“柱下史”。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间,博览群书,这使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他十分注意讲学问,修道德,成了当时有名气的人。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无心做官,就回到故里苦县厉乡,设坛讲学,强身修炼。在这期间,他曾外出游说宣传他的主张,也曾与孔子接触探讨学问。后来周朝衰落,老子离家去过隐士生活。
传说老子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走来,这位老人就是老子。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之后,老子出关隐居。
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使人们对《道德经》的产生过程发生了不少兴趣,如果没有小官吏尹喜的执著,是否还有流传至今的《道德经》呢?无论这个故事是传说还是史实,《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道德经》问世以后,像对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样,皇家对老子的祭祀也一直延绵不断。1997年,文物工作者对太清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了从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帝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东汉延熹八年,汉桓帝刘桓将老子尊为道家鼻祖,在他的诞生地鹿邑太清宫建“老子庙”对他进行祭祀。皇家对老子的尊崇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唐高祖李渊把老子奉为李姓始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并且亲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谒拜“老子庙”,又将名字改为“太清宫”。
3600年前的鹿邑,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道家,就发源于此。相传老子饮宋河酒后,著5000言,出函谷关而走。一本《道德经》,终成中华文化之始。丝毫不是牵强,是宋河粮液给了老子以灵感,著就了《道德经》之华章,也是老子成就了宋河粮液之美名。
“山奇生仙,水妙出酒”。古宋河水之妙正是粘了老子的灵气才有今日宋河粮液之醇美。相传老子一日骑青牛到宋河岸边的枣集镇,醉意朦胧中,不想葫芦里的酒倒入了宋河之中。顿时,宋河水汹涌澎湃,绿波翻滚,这就有了“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之诗句。从此,枣集镇用宋河水酿造的酒更加醇香甜透,甘美无比。且有谚语云:“天赐名手,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后来,人们为感激老子的枣集酒改名为宋河酒,喻老子“赠送”之意。
奇水出妙酒,而对传统酿造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更成为了宋河粮液品质保障的前提。2009年,五大行业专家,潜心六年研制,引宋河河脉优质地下深泉,中国性格宋河粮液横空出世,以诚挚美酒,献礼盛世中国!
儒道相汇,铸中国性格起源
史据可考,公元前502年和518年,孔子两次在鹿邑求教于老子,成就了儒道合流经典的动人故事。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出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观,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流淌而出的合和文化则是儒家文化的中心。而两大文化的合流,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创意的美谈。而在孔子问礼这一动情的故事里,始终伴随着宋河粮液沁人心脾的芳香。
从这个意义理解,成就了中国儒道文化合流的宋河粮液,正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具象物化,有了中国儒道文化精神再现的宋河粮液,也正是人们寻觅到的中国性格的主脉架构!
皇封祭酒,宋河粮液远名扬
观鹿邑乡土志,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曾有八名皇帝临幸鹿邑,在宋河岸边祭祀先祖。先是唐高祖李渊登基后,为强化皇权,追道家鼻祖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先,崇尚老子“道德至上”、“无为自化”、“无为无不为”等思想。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躬亲鹿邑,不仅以宋河美酒祭奠老子,而且还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建造“紫极宫”,来纪念老子为后世留下的道家学说与深邃思想。天宝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将紫极宫改名为“太清宫”,来缅怀老子的诞生,并封宋河美酒为“皇封祭酒”。到了宋明,历代皇帝对皇权对老子的推崇达到巅峰,比如宋真宗祥符六年,真宗不仅用皇封祭酒宋河粮液祭拜老子,而且还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