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人物——孙义燧

家乡区县: 浙江省瑞安市

中科院院士、天体力学家。浙江瑞安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孙义燧教授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和证明了不具辛结构的近可积系统中不变环面的存在性,由此否定了拟遍历猜测和珀欣猜测。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近50篇论文。自1978年以来,获国家教委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四次。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为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孙义燧,中科院院士,天体力学家。浙江瑞安人。孙义燧教授在天文学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和非线性天体力学的研究中,得到了三体问题中三体运动轨道根数变化范围的充要条件,即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形状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范围问题。
具有同样三体质量和角动量的系统,与C.Marchal等合作得到了三体问题椭圆Euler特解对应惯量矩的最大下界便是所有有界运动惯量矩的最大下界这一重大结论。首先发现保守系统中近可积三维保体积映射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之后与程崇庆一起给此结果以严格的数学证明,由此结果可以否定了两个著名的猜测:保守系统的拟遍历猜测和Pesin关于保体积映射非零Lyapunov指数的猜测。

2010年9月20日,南京大学收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来的贺电,祝贺国际编号为185538号和185640号小行星分别被命名为“方成星”和“孙义燧星”。
据了解,方成院士和孙义燧院士都是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方成院士在太阳物理方面的研究造诣深厚,他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座太阳塔望远镜,并在半经验式太阳大气模型、非热粒子光谱分析及耀斑动力学模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教育部的自然科学奖励。同时,他作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为提高中国天文学在国际上地位作出了显著贡献,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人才。孙义燧院士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在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显著贡献。尤其是在动力系统研究方面,他首先提出并得到严格证明的孙-程定理,被称为“类KAM定理”,这一重大成果被应用于流体力学和彗星成因的理论研究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旁观者清(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