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徽不成镇

家乡区县: 陕西省平利县

    徽州以及徽州民居已经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成为许多旅 游者的梦想,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风华和妖艳。明清时期,徽州商 人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地,正所谓“钻天洞庭遍地徽”。也正是 徽商,远赴他乡来到陕西,经营着茶叶和盐业贸易。   就在安康的平利县,还留存着徽商留下的一些民居。它们成为今 天平利县极力打造的重要名片。无论是广佛镇的塘坊村,还是城关镇 的龙头村,映入眼帘的均是“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的 古色古香、特色独具的陕南徽派建筑,让山水里的乡村美不胜收。

       在古徽州的俗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 三四五,往外一丢。明清时期,为了生存,当时的徽州人家,孩子长 到十三四岁的时候,便会送到外地去学徒经商,然后“执技艺或负贩 就食他郡”。一根扁担,一只木筏,几篓山货,勇闯九州,成为徽州 商人早期的生动写照。等成年后再回到家乡,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 匆匆娶上妻子,成婚后不几天,又急急地离去。也正是他们浪迹天涯 惨淡经营,使得徽商成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商帮。   这些徽商大都以盐业、茶叶、典当业和木业为主要经营行业,其 中茶叶和盐业成为徽商在陕西境内经营的两大重要产业。然而,徽商 与陕南的贸易往来最初就是从茶叶入手的。陕南素来以西北的小江南 而著称,这样的自然美景,使得安康盛产茶叶。早在唐代,安康的茶 叶便名扬九州。《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金州的麸金、茶叶、漆 ……等,列为朝廷贡品。”金州就是今天的安康,因越河川道出麸金 而得名。明清时期,安康的茶叶贸易非常活跃。直到今天,安康的茶 叶,仍然闻名于国内外 这里自然成为徽州商人所青睐的商贾之地,漫山的翠绿变成了徽 州商人的“摇钱树”和“聚宝盆”。明末歙县人汪伯龄在他刚刚十三 岁时,便随着父亲和长兄一起,背上简单的行囊,腰间缠着少许的银 两,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负笈天涯的漫漫征途。当他沿着汉江这条河 流一直往前走时,他为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于是一路上贩运安康的茶 叶聊以度日,最后贷资入蜀“榷茶雅州(今四川雅安)”,不久成了 大富商。成了大富商的他,“坐客日集百余曹,四座常满。推牛结客 以为常”。与他同时期的同乡方景真也是这样踏上了一条从安徽到陕 西的路途。即便在今天,从安徽到陕西坐火车都要18个小时左右,我 们无法想象那时的他们是如何从家乡翻山越岭,沿着长江一路向下, 再步行到黄河流域,在茫茫水域的一叶扁舟上,抵达了这个遥远的异 乡,开始了人生的漂泊。这其中暗藏着多少的艰辛和无奈啊。   正是这些遍布全国的徽州商人,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行囊,也带动 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谚语“无徽不成镇”就精炼地反映了徽商对市镇 发展的深刻影响。至今,在安康的平利县,仍然存留当时明清的徽派 建筑。几百年历史瞬息而过,当年的豪商巨贾们都已作古,徒留下那 些象征身份与地位的历史遗迹,每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无限的审 美愉悦。

zhumingyan0813(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