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楷 (1858—1942)字元翰,号式卿,晚年又号端叟、石亲。合州双凤人。光绪二年(1876)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人。在成都、雅州等地任教。与同乡学友丁治棠、戴子和、彭跃卿各以史、经、诗赋、文章见长,人称合州四俊。主要著述有《通史人表》296卷,《二十四试校勘记》337卷,《通鉴校勘记》14卷,附《胡注质疑》1卷,《历代舆地沿革表》,《形胜险要图》若干卷,《三国志音义》、《历朝履霜录》、《读史平反论》、《历史邦交录》等48部。数百万言。《通史人表》、《二十后史校勘记》二书例言,经石印成册。民国六年(1917),森楷受县知事郑贤书之请,主修合川县志,历时五年成书,共83卷,230余万字。为全省十部优秀县志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集股银25000两,在合州大河坝(太和镇)办桑蚕公社,引进人才,培养学生,用新法值桑、养蚕、缫丝。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立“四川民立实业中学堂”。6月,张森楷去日本参观博览会,购得一批养蚕书籍、仪器回国。宣统二年(1910)实业中学堂有六届学生毕业,110人。至光绪三十一年良桑年植7万株。光绪三十四年(1908)蚕种由原来10张增至5000余张,并创制人力连动丝车,将缫丝厂扩建为“四川第一经纬丝厂”,有工人1300余人,年产“英雄牌”生丝200余担,质量媲美苏浙产品,丝价由原来每箱银200两增至750两。合州蚕种桑种遍布巴蜀,生丝行销海外,全省蚕桑亦因而迅速发展。清政府授张森楷“三等商勋”之奖励。人称川中蚕桑之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