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福鼎创办私营鼎光电厂,使城关3000多户居民装上电灯。195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516万元,比1949年增长41.7%,年均增长12.3%;工农业总产值2223万元,比1949年增长41.9%,年均增长12.4%(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4.4%、农业产值年均递增11.1%);粮食总产量50693吨,年均递增9.1%;油料产量530吨,年均递增37.9%;茶叶产量843吨,年均递增17.7%;水产品产量6605吨,年均递增8.5%;生猪年末存栏3.29万头,年均递增29.1%;发电量3万千瓦时,人均年拥有电能0.13千瓦时。[13]
195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17万元,比1952年增长59.2%,年均增长9.8%;工农业总产值3267万元,比1952年增长47.9%,年均增长8.1%(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7.5%、农业产值年均递增8.2%);粮食总产量64023吨,年均递增4.8%;油料产量414吨,年均递减4.8%;茶叶产量899吨,年均递增1.3%;水产品产量15659吨,年均递增18.8%;生猪年末存栏6.36万头,年均递增14.1%;发电量7万千瓦时,年均递增18.5%,人均年拥有电能0.72千瓦时。[14]
196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371万元,比1957年递减0.7%,年均递减0.1%;工农业总产值3636万元,比1957年递减21.1%,年均递减4.6%(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减2.2%、农业产值年均递减5.1%);粮食总产量49361吨,年均递减5.1%;油料产量112吨,年均递减23%;茶叶产量426吨,年均递减13.9%(1958年因搞茶叶产量“放卫星”,茶树采摘搞“脱裤留帽”,违反植物生长规律,导致此后茶叶多年严重减产);水产品产量25032吨,年均递增9.8%(1960~1963年因推广“敲罟”作业,捕获量大幅度增加,却给黄鱼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灾难。1964年停止“敲罟”作业);生猪年末存栏3.11万头,年均递减13.3%;发电量42万千瓦时,年均递增43.1%,人均年拥有电能1.39千瓦时。[15]
196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496万元,比1962年增长19%,年均增长6%;工农业总产值4376万元,比1962年增长30.6%,年均增长9.3%(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9.2%、农业产值年均递增9.3%);粮食总产量62237吨,年均递增8%;油料产量355吨,年均递增46.9%;茶叶产量673吨,年均递增16.5%;水产品产量19088吨,年均递减8.6%;生猪年末存栏7.1万头,年均递增31.7%;发电量60万千瓦时,年均递增12.6%,人均年拥有电能1.88千瓦时。[16]
197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562万元,比1965年增长43.2%,年均增长7.5%;工农业总产值6835万元,比1965年增长43.7%,年均增长7.5%(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5.5%、农业产值年均递增7.8%);粮食总产量117350吨,年均递增13.5%;油料产量225吨,年均递减8.7%;茶叶产量860吨,年均递增5%;水产品产量28737吨,年均递增8.5%;生猪年末存栏7.46万头,年均递增1%;发电量145万千瓦时,年均递增19.3%,人均年拥有电能4千瓦时。[17]
197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878万元,比1970年增长45%,年均增长7.7%;工农业总产值9219万元,比1970年增长25.9%,年均增长4.7%(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4.9%、农业产值年均递增3%);粮食总产量122159吨,年均递增0.8%;油料产量706吨,年均递增25.7%;茶叶产量1040吨,年均递增3.9%;水产品产量40414吨,年均递增7.1%;生猪年末存栏7.53万头,年均递增0.2%;发电量583万千瓦时,年均递增32.1%,人均年拥有电能14.6千瓦时。[18]
198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2547万元,比1975年增长34.8%,年均增长6.2%;工农业总产值18112万元,比1975年增长37.1%,年均增长6.5%(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2%、农业产值年均递增3.7%);粮食总产量153214吨,年均递增4.6%;油料产量1653吨,年均递增18.5%;茶叶产量1888吨,年均递增12.6%;水产品产量32000吨,年均递减4.6%;生猪年末存栏6.97万头,年均递减1.5%;发电量1387万千瓦时,年均递增18.9%,人均年拥有电能32.4千瓦时。[19]
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2068万元,比1980年增长30%,年均增长5.4%;工农业总产值29723万元,比1980年增长34.1%,年均增长6%(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1.7%、农业产值年均递增3.4%);粮食总产量129626吨,年均递减3.3%;油料产量1339吨,年均递减4.1%;茶叶产量2741吨,年均递增7.7%;水产品产量40402吨,年均递增4.8%;生猪年末存栏8.3万头,年均递增3.6%;发电量2897万千瓦时,年均递增15.9%,人均年拥有电能64.3千瓦时。[20]
199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1049万元,比1985年增长64.4%,年均增长10.5%;工农业总产值67451万元,比1985年增长51.2%,年均递增8.6%(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2.2%、农业产值年均递增6.2%);粮食作物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总产量下降至113892吨,年均递减2.6%;油料产量2609吨,年均递增14.3%;茶叶产量3751吨,年均递增6.5%;水产品产量53029吨,年均递增5.6%;生猪年末存栏10.01万头,年均递增3.8%;发电量6925万千瓦时,年均递增19%,人均年拥有电能138千瓦时。[21]
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5197万元,比1990年增长136.5%,年均递增18.8%;工农业总产值324447万元,比1990年增长238.2%,年均递增27.6%(其中工业产值年均递增41.1%、农业产值年均递增10.6%);粮食总产量131270吨,年均递增2.9%;油料产量2749吨,年均递增1.1%;茶叶产量7175吨,年均递增13.9%;水产品产量136626吨,年均递增20.8%;生猪年末存栏13.14万头,年均递增5.6%;发电量10197万千瓦时,年均递增8%,人均年拥有电能192千瓦时。[22]
2004年,福建省县域经济评价中,福鼎市成为“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之一,县域竞争力居全省第18位。
2008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305万元。福鼎农业主产粮食、四季柚、槟榔芋、茶叶、白色双孢蘑菇、黄栀子等。2008年上半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有522个,其中省、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2008年上半年,16家省、宁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产值5.02亿元,比增26%。食品(包括饮料)加工制造业完成产值85415万元。[23]
2011年,福鼎市实现生产总值176.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8.0%。在全省58个县市中总量居第15位,增幅居第2位,总量比2010年前移1位,增幅前移2位。分产业看,一产稳定增长,二产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三产增长缓慢。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4.15亿元,增长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7.54亿元,增长27.6%,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贡献率高达76.8%,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4.49亿元,增长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9%,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152元,增长18.1%。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14.5:52.4:33.1调整为13.7:55.4:30.9。[24]
2012年福鼎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61.01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58亿元。2012年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443.29亿元。非公经济推动有力,2012年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值450.29亿元。福鼎市95家引进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276.30亿元。截止2012年12月末,在园区内已投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0家,2012年累计完成总产值343.30亿元,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454.98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14.64亿元。[25]
2013年,福鼎地区生产总值为248.12亿元,为宁德地区第二,增量37.49亿元,实际增速12.9%,名义增速17.80%。2013年,福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6.12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27.3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6.0%。完成轻工业产值168.76亿元,福鼎市112家规上引进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06.60亿元。福鼎市195家规上园区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93.34亿元。1-10月,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486.15亿元,出口交货值16.10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累计达97.9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