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周口市北部,东临商丘市柘城、睢县,北连开封市通许、杞县,西与扶沟、西华毗邻,南与淮阳接壤。全县辖23个乡镇,768个行政村,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万亩,截止2012年总人口141万,盛产小麦、棉花,素有“银太康”之称。
太康县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五六千年。夏王太康曾迁都于此,史称阳夏。 秦王赢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沿袭至今。 原始社会太昊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阳),地属太昊伏羲氏都畿。 夏时地属豫州境。夏初属戈地。《左传》杜预注:戈在郑、宋之间,即今太康一带。 商仍属豫州。 西周时属陈国。《史记·周本记》:周灭殷,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陈,都宛丘(今淮阳),境属陈国邦域。 春秋,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楚灭陈,地属楚国。 战国,秦王赢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属颍川郡。秦统一全国后仍沿旧制,县属颖川郡。 西汉初,属颖川郡。 高祖七年(前200年)分颖川郡置淮阳郡,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封子友为淮阳王。 武帝时废国为郡,以汲黯为淮阳太守。 宣帝时复置淮阳国,封子钦为淮阳王。阳夏均为其属县。 东汉初,属豫州淮阳国。 光武年间并固始县(《史记·项羽本记》注:固始即固陵,在宛丘县西北四十二里)入阳夏县。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阳夏属之。 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遣盗杀陈王宠,陈国废为陈郡,阳夏属陈郡。 三国时属魏豫州陈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封曹植为陈王,是为陈国,后曹植子志徙封济北,陈复为郡,阳夏属之。 晋,属豫州梁国。晋惠帝分梁国立陈国,阳夏属之。 南北朝,刘宋,属豫州陈郡。 南齐,属豫州北陈郡。 北魏,属梁州。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阳夏县并入扶沟县。 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阳夏县。武泰元年(528年)置阳夏郡,郡治雍丘(今杞县),县属郡辖。 东魏,属梁州阳夏郡。 隋初废阳夏郡。 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属陈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太康县为匡城县。 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举兵于此,遂废匡城,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
太康县历史名人辈出,秦末吴广、西汉丞相黄霸、东晋太傅谢安、西晋丞相何曾、东晋文学家袁宏、谢混,女诗人谢道韫、名将谢玄、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等。太康县文化古迹众多,有文庙、太康墓、吴广塔、寿圣寺塔等,境内有多处仰韶、。二里头和商、周、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址。太康县为中华谢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的发源地。素有“天下第一团”美誉的太康道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文化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