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教育

家乡区县: 福建省建宁县

五代时县内即有私塾,宋初县内开设官办的儒学。民国版《建宁县志》及县

建宁县城关小学(5张)
内部分族谱所记,宋代至清朝,建宁考中进士的共计86人,其中南宋就有45人,占历代进士总数52.3%。宋以后,县内教育渐趋衰退。明、清时期,有几任知县积极倡办学校,曾使县内教育略有起色。但事因人兴,也因人废。任满人走,事业便随之而衰。[11]
民国期间,政府办的小学与教会学校、私塾长期并存。县内一些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创办的县内第一所私立初级中学,因校舍被“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占据而夭折。后来政府办的初级中学,因为政府对校内进步青年的迫害,挣扎于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难于供养子女上学,办学近10年,至解放前夕,在校学生数还不到半百。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建宁曾建立苏维埃政权。工农红军虽进出建宁多次,仍在反“围剿”期间办起列宁小学。[11]
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减、免学杂费和发给助学金等办法,鼓励劳动人民子女入学;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以方便劳动人民子女入学,有效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解放初期,县内中学便重视教师队伍建设。50年代中期,建宁中考成绩在南平地区名列前茅。60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建宁中等教育仍结出丰硕果实。“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领域是重灾区,县内教育与其他地方一样,呈现数量多、质量低的状况。此期间,县内勤工俭学有较大的发展。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县内教育开始恢复生机。80年代,县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比重有较大的增加,县内城乡普遍建起新校舍。1985年,县普及教育达到部颁要求。1988年,县内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超过教育部要求;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11]
2008年高考本科上线560人,本科上线率52.5%,居全市第四;专科上线率94.4%,居全市第二;城关小学新校区和21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全面完成;认真落实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12]
科技

明、清时期,县内就出现范良仲、何觐光等一批名中医,留下不少医学著作。民国时期,引进甘薯、果树新品种,并开始使用化肥。但在解放前的漫长时期里,科技活动多表现为个体活动,整体水平低下。解放后,科技事业逐步发展。50年代,先起步的是农业、林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体现在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事业受到摧残,但由于福建农学院一批师生下放建宁,他们在群众中宣传、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县内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应有的重视,科技事业有较大发展,科技队伍逐渐壮大,其中建宁籍科技人员逐年增加。各行各业普遍开展科技活动。除大力引进、推广外地的科技成果外,通过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一批科技成果。1979~1989年,全县取得71项科技成果,其中,农业19项、工业10项、林业2项、医药10项。这些科技成果中,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省厅(局)级奖9项、地(市)级奖8项。[13]
2008年完成科研推广项目13项,开发新产品5项。[12]
文化

新石器时代,建宁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宋代开始有文人著述。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以意气纵横、沉雄悲壮之作开一代诗风;朱仕玠、朱仕琇兄弟在文坛享誉一时。木偶戏和宜黄戏在民间广泛流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工会和农民协会在县内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解放后,人民政府陆续兴办电影、广播、电视等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和宣传演出比较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文艺作品被打成“毒草”,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事业摆脱“左”的束缚,日趋繁荣。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舞厅、录像厅、桌球室、电子游艺室等娱乐场馆遍布城乡。[14]
2008年选送参评的《莲之韵》、《小荷才露尖尖角》节目分获“星耀中华”全国青少年才艺竞赛特等奖和银奖;[12]
体育

建宁民间体育活动,如端午竞渡龙舟、重阳登高、闲暇习武等,古已有之。起于何时无考。旧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县儒学设立射圃,供生员课余习射。明、清两代,县武官衙门于东山南麓开辟校场,练武术,习骑射。民国初,全县中小学先后开设了体育课。第二次国内革命期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曾在县城南门广场举办运动会。解放后的30多年,体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1956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县体委)成立,配备专职干部,积极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活跃了职工的业余生活。1962年开始,县体委在教育部门配合下,开展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1965年,建宁县女运动员史本英在中国、越南、老挝、阿尔巴尼亚4国射击邀请赛中获50米手枪慢射第一名。1971年,三明地区少年田径运动会男子甲组13个项目,建宁运动员获7项第一,3项第二;女子甲组11个项目,建宁获8项第一,6项第二。建宁为省体工队、国家专业队都输送过运动员。[15]
2008年建宁藉女运动员杨德婉在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中获得2金1铜3枚奖牌。[12]

刘建平1(2014-10-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