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汉族

家乡区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一)汉族婚俗
      汉族婚俗与内地无大差别,从相亲到完婚,有"札婚聘"(定婚)、"送酒"(送财礼)、娶亲、婚礼、回门等礼仪。旧时说亲要属相相合,忌相克。男女定亲不见面,全依媒人说合。"札婚聘"时,要给女家送男女属相及生辰八字的庚帖。"送酒",以双方商定的数额送去,只能多不能少;女家对送礼的客人、被邀的族人及其贺喜的亲朋,要摆酒席款待,此礼仪名为"接酒"。娶亲、婚礼,事先要"阴阳"择定良辰吉日,至时,一般是挑选未曾二婚、不相克的二人前去娶亲,一人负责娶新娘,一人叫"压喜爷"。叫"压喜爷"的负责请喜客吃席。娶亲到女家时不准直入家门,在女家门前以泼水、抽打等形式嬉闹一番后交出"门头礼"后始放入内。进入房内后举行娶亲仪式,给女家"东爷"(主事)及长辈"升酒",交接娶亲必备的衣服礼品,然后入座吃"上马席"。娶亲时男家要自备骡或马,只能为"贵人"(新娘)、女性"送亲"所乘,男性"娶亲"或"送亲",不论路途远近,均以步代乘。贵人到达男家的时间,一般都在凌晨。下马进门时,公公及属相不合者均要回避,以图吉利。进门后与新郎先拜天地,再拜双亲,饮过"交杯酒"进入洞房。乡间旧习还多以牛羊圈做临时性洞房,寓意日后多子。婚礼于当天举行,亲友、庄邻前来贺喜,亲友送礼物、礼钱,薄厚以亲疏而异;庄邻按常规收钱后购礼物或持现金前往相贺。女家喜客临门之前,男家值客要鸣放鞭炮并敬酒迎接,还要给压送嫁妆箱柜的小孩现金若干。喜客入席前要摆嫁妆,以显示聘礼、陪嫁的丰厚和针线手艺的高超。女方给男家长辈和至亲各"抬"绣花枕头顶一对,给新郎穿戴女家做的全套衣帽,特别在穿鞋之时,从女方家来的青年人要给新郎强行试穿,男家的青年人则争夺保护,当新郎拿到衣帽鞋袜后,还要给端送衣帽的小孩给钱相谢。嫁妆摆罢入箱,喜客、贺客入席,媒人、新郎新娘的阿舅坐"上席"(首席),即三间大房的正中一席之里坐。席间,值客专司上菜敬酒,敬酒以猜拳的方式使喜客喝醉才为招待周到;同时,以实物或现金"谢媒人","谢娘恩"(女家父母)。席毕,还设"拦门盅",即以条桌堵住大门口,让每位喜客喝上一大盅或半碗酒后才许出门。喜客出门后,如果唱着酒曲离去,男女两家最为满意。至晚间,年轻庄邻还要去闹洞房。婚后第三天,娘家来人探亲,名为 "看三天";之后,小俩口又带上礼物去女家认亲,名为 "回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陈规陋俗已被革除,男女双方婚前可以会面谈话,互赠信物;娶亲时,骡马多被手扶拖拉机、卡车乃至小轿车所取代。诸如定聘、送酒、迎娶、婚礼等习俗仍大致如故,聘礼、贺礼、宴席、陪嫁等方面,则互相攀比,有日趋厚重、铺张之势。
(二)汉族丧葬
      汉族兴棺木土葬。葬礼,根据死者年龄、身份及家庭经济状况而有所不同。70岁以上老人病逝,视丧事为喜事,丧葬活动比较隆重。老人临终前要剃头并淋浴全身,死后穿单数全新老衣(寿衣)3一7件。停尸2一3日后入殓。棺木多彩绘,年轻人的刷红。
      遇丧事,丧家请来庄邻、族人公推"主事",由主事安排人挖掘墓坑,采购物品,收礼记帐,接待吊丧客人,请阴阳、喇嘛、和尚念经等事宜。把念经也称作"办善事"(做道场),善事(道场)大小,以家境而异,只请一个阴阳或和尚念1天的叫"咣咣经",请数个乃至十数个阴阳、和尚或喇嘛念3天的叫"小三元",念4天的叫"大三元",念5天的叫"正三破五",念7天的叫 "正五破七"。如丧事规模较大,要扎彩棚,请琐呐客吹哀乐,请先生加祭等;其祭品(俗称:"纸扎"),要做童男童女、罡神、仙鹤、轿马、房屋、吊挂儿、金银斗等。过丧事期间,儿孙辈均披麻戴孝;亲朋庄邻前来送礼吊丧,礼品薄厚,因亲疏而有差别。亲戚族人,各家要端一付(10个)馒头,另送挽幛、礼钱;姑娘女婿,除馒头、挽障、礼钱、花圈之外,还要送活羊或熟猪头、熟公鸡等。丧家要杀猪宰羊,做好烩菜,并备以烟、茶招待前来吊丧者。高寿老人的丧事,还须斟酒敬客。送葬时间,由阴阳择定,大多在日出前下葬。妇女不送殡,俟三日后全家可去坟地祭奠,称"攒三"。服丧朝三七、五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不等。服丧期间,每晚要去坟前喂火,不致熄灭;不办喜事,不娱乐,不探亲访友,旧时不理发。服丧期满,要请阴阳念经一天,并到坟前祭奠换孝。遇丧人家,当年春节时不贴对联或贴黄、绿纸对联。对非正常死亡的年轻男女,一般实行火化;死者无嗣,不入祖坟;外出死亡者,其灵枢不得入家。1958一1980年的20年间,这些丧礼基本被取消,1980年以后,又逐渐恢复。

 

weiba_(2014-10-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