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族婚俗
民和藏族禁止近亲结婚。婚俗近似汉族,因杏儿、峡门、新民、塘尔垣等乡的藏族说藏话,而西沟、联合、总堡等乡的藏民不说藏话,因此在婚礼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杏儿乡藏民与其他乡藏民在婚俗上也稍有差异。
藏族称媒人为 "羊卡",娶亲人为"达什吉"。娶亲时"达什吉"拉马两匹(以备新娘、送亲人骑乘),携带礼物及一支拴有五色丝线的箭,由"羊卡"带领前往。到女方家大门口,送亲人将兑上牛奶的水,倒在 "羊卡"手里让他洗脸。进入家院,将箭置于坐斗供在桌上,并点灯烧香。当"羊卡"、"达什吉"上炕吃饭时,姑娘们唱起婚礼曲《曲露》,一边向娶亲人要钱,一边向他们头上泼水、耳上挂以用羊粪蛋穿成的耳串嬉闹。至次日凌晨,由送亲人将出嫁姑娘抱出房门,绕庭院中宫三周后出大门上马。临行前,嫁女之母持箭祝福说:"女儿走后我家人丁发旺,愿她一路平安,一辈子吉祥"。祝毕即回身进屋,将箭仍置供处。"羊卡"随女方舅父、送亲人、娶亲人一道又到男方家。娶亲经过的村庄,如有男、女双方亲戚者,均得设站搭栈(藏语谓"主骨卡"),男方家也在距家半里路之外,设"主骨卡"迎接。新娘一行到达,主事人向女方舅父等客人敬茶敬酒,男方家的女值客端上红枣面茶,向新娘敬饭。当新娘快到男方家时,女值客拥着新娘一行唱起《桑阿羊》曲,边歌边舞,直迎至大门口。此时,等侯在家的值客出来接迎,姑娘们端着放有酒杯、青禾、松柏香的盘子,又边舞边唱《桑阿羊》,并由一人双手向女方舅父献哈达或毛红,请舅父下马。连请三次后,将哈达或毛红搭在舅父肩上,舅父随即下马,新娘、送亲人亦下马一同进家。新娘入洞房时,新郎要抢先坐在炕上不动,等送亲敬酒后他才起来,临起要打新娘一下(意为将来要占上风),但常被送亲人所阻挡。藏族坐席不设高桌,一般在伙房地板上铺毡设席。西沟、峡门等地伙房小,故在羊圈铺毡设席。媒人坐上席,男、女双方舅父左右相陪,其他客唱人按辈依次排坐。开席先上油茶,再敬酒,最后吃烩菜,席以喝酒为主。席间姑娘为喜客唱宴席曲《家玛劳》、《则肉》;喜客也和姑娘一起跳舞,唱宴席曲《安招》答谢。散席后喜客把新娘接回娘家,择日由娘家人再送到婆家,给新娘戴"阿勒"、"加连",新郎新娘拜天地,认公婆,男方家再次设宴待客。峡门、联合、西沟等地,新娘当日又回娘家,个别地方3日后回娘家。第三次回来后才常住婆家。
(二)藏族丧葬
民和藏族丧葬各地虽不尽一致,但基木相同。凡成年人正常死亡,均请喇嘛念经。老人病危,请喇嘛念指路经,死后念超度经。丧葬形式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多为土葬。土葬不用棺椁,而做一精致小轿,飞檐悬檩,八棱转合,雕刻龙风、花藻、福寿图案。如断定人已确死,遂用绳索将尸体捆成蹲状,殓入轿中,即行埋葬。对天亡和非正常死亡者,先火化,三日后用红布袋装骨灰埋入坟墓。个别地区对老人也有火葬者。对5岁以下小孩,死后送高山天葬,也有投入大河者(水葬)。送殡回来后,孝子向亲友庄邻敬酒一杯并磕头。服孝期间,女子摘下头饰,不洗发;男子不剃发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