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就是在山崖间开凿出来的寺庙。最初它是佛教信徒坐禅修行的场所,称作石室,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佛教综合艺术。石窟艺术,简单地说,就是佛教美术。佛教在印度阿育王朝时代(前273~前232,相当于我国秦始皇统治时期)开始兴盛并形成国教。自公元前326年,希腊亚力山大王占领印度西北之后,受希腊艺术影响,犍陀罗和佛教徒在他们修道的石窟里,以雕塑、绘画、建筑等造型艺术来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以及佛的本生或前生的各种故事,作为崇拜的对象。于是石窟成了宣扬佛教的重要形式。这些绘画、雕塑、石窟建筑及其装饰,就是石窟艺术。
3世纪时,中国西域地区受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开始开凿石窟。4至5世纪,石窟遍布河西,形成气势宏大、光彩夺目的石窟艺术,促进了石窟艺术中“凉州模式”的形成,这种具有浓郁河西特色的艺术风格在后来逐渐波及到了中原。5世纪至9世纪,中国石窟雕凿达到极盛时期,完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由龟兹模式(新疆克孜尔石窟)向凉州模式(天梯山石窟)再向平城模式(山西云冈石窟)的发展,并最终在洛阳龙门完成中国化的全过程。从地域上讲,石窟寺的开凿由塔里木盆地北缘而河西走廊,由西北而中原,由北方而南方,并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我国现存的石窟寺有200多处,其中重要的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榆林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河北南北响堂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剑川石窟等,还有散布在新疆、宁夏、山西、河南、山东、辽宁等地的许多石窟和摩崖造像,都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而甘肃尤其是河西,是我国开凿并保存石窟最多的地区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