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革命老区,阳山县黄坌镇高陂村以其坚守108天的战斗故事而全国闻名。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争的痕迹渐渐隐去,亲历了当年烽火岁月的炮楼也荒芜一片,只剩下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高陂儿女的英勇。
高陂村位于黄坌镇的北部,距离镇中心约12公里,是该镇最偏远的村之一。记者走进高陂村,却发现该村没有想象中的差,青山绿水之中,时有漂亮的崭新楼房映入眼帘。高陂村党支部书记曾炳坤说,这是高陂勤劳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但由于入村道路只有3.5米宽,车辆出行不便,大大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群众期盼上级能帮助拓宽这条“经济生命线”。
喜▶▷
毛竹杉树成为村民“摇钱树”
全村种有3万多亩杉树、8000多亩毛竹,去年人均收入达到5690元。全村有80%的家庭盖起了两层高的小洋楼。
高陂村民的收入主要靠什么?曾炳坤如数家珍地说:毛竹、杉树、油茶、生姜、劳务输出……据了解,该村2400多人,除了约500人外出务工,在家的人都有自己的竹林、树林和油茶林。“现在好多了,早几年道路还没有硬底化的时候,村民有山货也运不出去。”曾炳坤说,2004年以前,该村通往圩镇的是一条坑洼泥路,村民去一趟圩镇起码得走3个半小时,而一些偏远自然村的村民甚至要走7个小时。
交通滞后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2003年,一位外地投资商看中高陂村良好的地理气候条件,在该村租了50亩地种植辣椒,但由于山路崎岖,辣椒运到圩镇时已开始发烂了。无奈之下,该投资商被迫中途停止了项目。
“自2004年村子通上水泥路以来,村民日子越过越好。全村种有3万多亩杉树、8000多亩毛竹,去年人均收入达到5690元。全村有80%的家庭盖起了两层高的小洋楼。”曾炳坤带有几分自豪地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