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游艺竞技、医药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
     惠州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龙形拳、李家拳、林家拳、上刀山、龙舟赛等。其中龙形拳和李家拳是较具影响力的拳术。“动如神龙游太空,静似玉女守深闺。龙形气势勤苦练,有形有势法万千。”这是19世纪末期在惠州首创,曾经影响惠州、南海、肇庆、广州、东莞、佛山、顺德、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的龙形拳口诀。惠城区小金口是龙形拳的发祥地,它由有“东江二虎之一”之称的林耀桂所首创、传播。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龙形拳分会,习拳的海内外弟子有10万多人。小金口办事处金鸡村英头村小组现年79岁的村民林水旺,是林耀桂宗师在金华寺传艺时的第三代传人,是目前惠州惟一能打整套龙形拳的人。

    龙形拳多短打近攻,腾空起落,动作迅速,勇猛刚劲有力。同时,它刚中有柔、灵活多变、身法敏捷,演练起来骄若游龙,有风呼雷动、排山倒海、连绵不绝之势。其拳诀曰:“出拳如射箭,退守似弓弦;进打空,退打肘;逢桥要有势,无势处下风”。龙形拳分为拳术与棍法两种,拳法有三通过桥、迫虎跳墙、单刀匹马、单边救主、鹰爪、龙形摩桥、化劲、碎桥、毒蛇吐雾、五马归槽、纳五形、梅花掌(画眉跳架)、七路梅花掌等;棍法有四门挑打莲花双头棍、黄龙穿心棍、龙形翙龙棍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龙形拳这一传统武术技艺后继乏人,面临逐渐消亡的困境。为抢救这一优秀的文化遗存,惠城区成立了龙形拳协会,并于2007年12月与香港龙形拳寻宗团共同举办了龙形拳交流活动,来自海内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名龙形拳弟子齐聚惠州交流经验,促进了龙形拳的回归。

     李家拳创始于清朝早期,由现在惠州市河南岸街道办事处火地村(现改名为米地村)的村民李义发起,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当年的米地村全村尚武,大人小孩都会耍两手,一百多口人的村子,出了30多个拳师,这些拳师在各地开馆教人习武,有些武馆还开到了香港、新加坡,一时名震八方。200多年来,李家拳一直在惠州、河源、广州、江门、佛山、深圳、东莞、香港、新加坡等广大地域范围内流传,成为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之一。目前李家拳已传到第九代。李家拳的特点以单肩侧身、虚步、吊脚为主,多跳跃、擅腿法,动作活泼矫健,讲究攻防,活动线路广阔,拳法刚劲,掌法多变。李家拳分为四大类:拳、器械、对练、麒麟舞。拳的主要套路有:八卦拳、四星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赤练拳、独脚连环拳、五形散手拳等。器械的主要套路有:单头棍、单双夹棍、长龙棍、南双刀、单刀、双铁尺、头、鲁针、沙刀、春秋大刀、缨枪、双匕首、散手扇、三节鞭、条凳等。对练的主要套路有:铁尺对鲁钉、头对单刀藤、樱枪对铁尺鞭、鲁打对铁尺藤、拳对练、棍对练、空手夺双刀、条凳对双头棍等。麒麟舞:李家拳独特的身形步伐和广东大锣大鼓音乐伴奏,舞功刚柔相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米地村习俗的伯公会日,习称“伯公神诞”,也是开耕之日,这一天,米地村的人们聚集一堂,舞各个器械套路,之后全村人一起聚餐群饮以示庆祝。惠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之一,因此,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在这片土壤上历来都有其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它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及强生健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医药
     惠州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罗浮山百草油,罗浮山葛洪内丹养生。罗浮山百草油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晋朝时广东罗浮山。史料记载,近代医药学家葛洪在罗浮山用矿物炼制药物,用植物治疗疾病,他针对罗浮山森林茂密、空气潮湿、瘴气密布的特点,采集罗浮山多种名贵草药,炼成百草油,解除民众疾苦。明末清初罗浮山黄龙观道士陈伯辉将民间流传的百草油处方加以整理,加工制成百草油,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罗浮山百草油主要继承了罗浮山百草文化、道家医药文化,其研制过程和传播使用,也体现了佛家普度众生和儒家仁义思想。罗浮山道士一边传道,一边卖药。罗浮山百草油主要由罗浮山道士传播,在岭南和东南亚地区服务于人们的健康。他们背着行囊走街串巷叫卖,或行走于城镇,或出现于乡野民间,一边走一边叫卖着:“罗浮山、百草油、好东西”。时至民国时期,民间已有“罗浮山百草油,功效第一流”的美誉。罗浮山百草油因其神奇功效及治愈诸症,在岭南道教和百姓中享誉盛名,流传着“百草精华百草油,百姓良药百姓求”的说法。


      罗浮山百草油由68味中草药提取的百草精和11种植物精油配制而成,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祛风解毒,消肿止痛、止痒。适用于治疗各种风毒、湿毒、热毒、暑毒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如跌打扭伤、疴呕肚痛、舟车眩晕、头晕头痛、蚊虫叮咬等。它的传承和发展见证了广东医药文化、罗浮山百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对研究古代的道教历史、罗浮山道教文化、罗浮山医药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统技艺
    惠州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麻陂肉丸、黄金酥丸、巴戟酒、客家黄老酒、梅菜、编扎、盒萝、渔篓等制作技艺相传麻陂肉丸市民国初期博罗县麻陂镇管理区甲龙村村民李珠安自创的。距今已有100年历史。“麻陂肉丸”是传统的手工制作食品,选用刚杀的猪后腿肉,手摸摸肉只要有正常体温,不能用水洗,先用刀将猪肉去筋、去油、杂物等,切成小片后再进一步去筋,加入食盐、白胡椒粉、精盐、左口鱼粉、味精或鸡精、生粉等按比例调配的配料,再用特制铁棒敲打成糊状,用手抓捏成1.5CM左右大小,放置于冷水中浸泡而成。它口感鲜美,爽口由弹性,是老少咸宜的食品。
之外,传统戏剧中的粤曲演唱,民间信仰中的九龙峰谭公庙会、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清泉寺佛礼、渔民朝拜仪式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东省、全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它们既是惠州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游晓悦(2014-10-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