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芹洋刺绣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远近闻名。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下,耗工耗时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为了芹洋刺绣的传承,芹洋能工巧匠依然在市场打拼。
刺绣成了芹洋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位于福安市溪潭镇西部的芹洋村,百年以来,家家善绣,传承不息。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了芹洋村。在刘吉春师傅的刺绣坊,几位妇女正忙着绣寿序和桌围。张弓搭架、飞针走线间,一幅幅栩栩如生图案跃然布上。刘吉春的妻子叶爱梅20多年前从婆婆那里学了刺绣,丈夫描绘、妻子刺绣,全家数十年靠这项手工艺维持生计。
灵巧的双手传承着祖辈的刺绣工艺。
芹洋刺绣专业村以女工为主,从刺绣孩儿的虎头鞋、猫儿鞋、狮子帽等起步。解放初期,芹洋刺绣曾经历了鼎盛时期。当年村里成立闽剧团,由于戏衣、冠帽等道具极易损耗无处添置,剧团琴师刘文玉便四处拜师学艺,掌握了一整套戏班衣袍刺绣工艺,还招收村中女工,开办了刺绣坊,制作冠帽、戏衣等道具,刺绣工艺日显繁盛。文革期间,芹洋刺绣跌入低谷。文革结束后,古装戏剧重返舞台,刘师傅的戏服刺绣生意愈加兴旺,文臣武职、君冠相戴、丑装、难服、生衣、旦裙等别具匠心、深受欢迎,闽东各地剧团争相前来订购。
芹洋村村民创办的电子刺绣厂。
1978年后,全村356户人家,六成以上的家庭主妇、未嫁女子等入其刺绣厂学艺,刺绣种类从单一的戏剧服饰拓展到民宅厅堂的桌围、寿序及少数民族服饰等,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芹洋成了名副其实的刺绣村。
坚守刺绣手工艺的老师傅。
其后,不少掌握刺绣工艺的芹洋人走出偏僻的山村,在福安、蕉城及广东、浙江等地办起刺绣坊,产品不仅畅销闽东,还销往浙粤、港台等地,芹洋刺绣名声在外。“刺绣”让村里家家户户都得到一份不菲的收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芹洋刺绣同样遇到发展缓慢、进退两难的新问题。“刺绣耗工夫,绣件卖不了好价钱,一个女工忙乎了一天最多只能挣50块钱。”刘吉春感叹,“这几年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出外创业和打工,留在家中刺绣的顶多几十户人家。”
蕉城店老板展示着手工刺绣龙袍。
福安市区东门头最多时有七八家芹洋人开的刺绣店,形成了刺绣一条街,由于利润不高,现仅剩一家留守。蕉城海滨路的3家刺绣店除销售手工绣件外还兼营了电子刺绣产品。“电子刺绣产品虽然比手工刺绣品便宜,但利润比手工的好,好在最近手工刺绣品价格稍有提高,喜欢的人也不少,生意还算可以。”蕉城的一家刺绣店的老板李济荣告诉说。
福安店里栩栩如生的寿序。
面对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低靡,不少芹洋人依然执着地坚守着这项手工艺。在溪潭镇路口,芹洋人创办的3家电脑刺绣厂红红火火,传统刺绣手工艺和现代电脑刺绣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活灵活现的八仙刺绣。
芹洋刺绣是我市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具有着很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在当今形势下,如何使这项传统手工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成了溪潭镇政府、相关部门及热心人士关注的热点。目前,不少敢闯敢拼的芹洋人依然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有着各方的努力和芹洋人的执着,百年刺绣的传承不会只是一个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