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在漫长的历史中,沈阳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绘画方面有羽毛画、五谷画、手撕画等;戏曲曲艺方面有关氏皮影、沈阳秧歌、沈阳京剧(唐派)、传统二人转艺术、新民传统二人转、沈阳评剧、沈阳东北大鼓等;民间工艺方面有马家烧麦制作技艺、面人汤技艺、慧英发绣、传统书画装裱、指画绝活、火炕上剪纸、初春枝剪纸、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技艺 、皮具制作工艺等。
沈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由多民族组成的聚居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和蒙古族,所以,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的民间文化便成为沈阳民间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如满族的剪纸艺术、满族的香荷包、满族的莽式舞、满族庆隆舞、鞑子秧歌、说唱艺术-满族八角鼓、萨满歌等,此外还有满族的婚嫁习俗、服饰习俗等等,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阳民俗文化概览
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关氏皮影
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皮影戏已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师关维颖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表演的第一个皮影戏《过桥》在区中小学春风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蔡氏飞车走壁技艺
蔡氏飞车走壁技艺是已故全国著名杂技艺术家蔡少武先生创建的,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木桶飞车走壁和环球飞车走壁绝技,将惊险与技巧相结合,集体育与杂技精华于一体,而蜚声全国,现仍有蔡氏后人传承这一独特技艺。
沈阳京剧(唐派)
沈阳唐派京剧由剧本和舞台表演两方面组成。一是创作的剧本,在唐韵笙近六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由他亲自创作改编的剧本大约有四、五十部之多;二是表演艺术,唐派艺术的代表剧目多是以《东周列国志》、《史记》及《三国演义》等为题材的历史正剧,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凝重、浑厚、开阔、大气的艺术气质。
沈阳评剧
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是我国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以其为代表的评剧表演艺术,形成了我国评剧艺术的三大流派。其中韩少云扮演的角色以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花淑兰音域宽,共鸣好,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韵味浓郁;筱俊亭的嗓音低回浑厚,柔刚相济,韵味浓郁,善于运用各种板式,行腔俏丽、委婉抒情。
传统二人转艺术
二人转草创至今,传说已有300年的历史,起始于清代,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莲花落唱腔艺术,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传统二人转唱调以七言、十言为主,说口风趣幽默,做功讲究表演,所以说传统二人转艺术是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之精华。
沈阳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小调揉合而成的一种曲艺。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形式活泼,曾风靡一时。清盛京宫廷礼仪是清代皇家祭祀、登基、婚庆等活动的表现方式,带有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清代立都北京后,先后有4位皇帝10次赴东北东巡谒陵,至今沈阳故宫还珍藏着原始的典章、乐器、乐谱和文献纪录。东北大鼓已被沈阳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主要产生在上世纪20年代辽沈地区,源于莲花落、拆出小戏、唐山落子。在关东民众的语言、习俗和欣赏特点相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形成了具有东北风格的戏曲。建国前奉天落子涌现了众多班、社,锻造了众多著名演员,开创了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如金(开芳)派。目前,为数不多的老艺人尚能传唱。
回民小鼓高跷
回民小鼓高跷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由河北一带的回民移民迁徙沈阳而扎根于辽沈大地。经过几代艺人的发展和完善,在人物扮相、表演形式、舞蹈风格、动作特点上,完全形成了具有沈阳地区区域特色和回民民族特点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融会了汉、回民族民间舞蹈语汇,鼓点或火爆、快速,或平稳、舒缓,有雅俗共赏的大众性。
莽式舞
莽式舞是流传时间较长的满族民间筵席歌舞。据记载,每逢有筵席,男女主人依次起舞,动作大致是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因飞腾盘旋,所以叫做“莽式舞“。其中一人歌唱,众人以“空齐“二字相合,“莽式“为舞,“空齐“为歌,场面热烈,气氛热烈,可以想见。
庆隆舞
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鞑子秧歌
满族秧歌旧时称满族人为鞑子,所以满族秧歌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满族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负责指挥的是鞑子官,其余表演者扮演成各式角色,其中女子身上还披着表示八旗身份的各色彩绸。男子动作雄浑刚健,颇显阳刚之气;女子舞动手绢和扇子,动作洒脱挺拔,锣鼓伴奏轰鸣,场面热烈火爆。
说唱艺术-满族八角鼓
八角鼓是满族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说唱艺术。八角鼓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曲名。八角鼓最初来自民间,演出形式自由活泼,演唱时还可插话逗哏。后来这种擅长打趣和逗哏的曲艺艺术逐渐引起王公大臣的兴趣,进入宫廷。清朝中、后期八角鼓逐步没落。但是由八角鼓派生出来的单弦、评书、相声等曲艺艺术却在市井民间不断地发扬光大。
羽毛画
羽毛画是采用天然羽毛手工制作成的一种图画工艺品,借鉴了包括国画、雕塑、木刻、装饰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汉的马王堆时期,题材多种多样,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特别是一些取材我国古典小说的羽毛画,如“宝黛含情谈西厢”、“貂婵拜月”等,还有表现沈阳特色的故宫大政殿、东陵角楼,表现东北风情的北国之春等作品,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五谷画
五谷画是以各类植物果实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视其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则将“五谷”作为辟凶邪、镇恶秽的祝禳之宝,这些都使“五谷艺术”除形的质朴、神的虚灵、意的深邃、法的自然魅力之外,更赋予了深厚内涵的民族文化功用。
手撕画
手撕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撕得方法创作的艺术品,一般是先确定所要表现的题材,然后选择在颜色和图案上具有一定特点的挂历纸,就可以进行创作了,有些民间艺人完全可以不用打底稿,可以信手撕来,可谓绝活。
指画绝活
省级“非遗”项目刘永春指画,在广场上受到热捧。不少市民纷纷拿着当天获得的首日封请他绘上指画,而刘永春来者不拒,释然应允,且不收费。据了解,刘永春练习指画已经20余年,并创作了众多指画作品。指画又称指头画、手指画、指墨画,画家以手指代替笔墨或者颜料,在画纸或绢上作画。指画源于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画风。清初,祖籍铁岭的高其佩将指画创作推向了新的境界,成为中国指画创作的一代宗师。今天以刘永春等为代表的指画创作,已蜕去了民间意味,进行了开拓创新。
沈阳面塑
面塑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有用面团塑成的鬼怪头部形象。清末民初,有专制大型面塑礼品,如婚庆、祝寿、祭席等的作坊。沈阳的面塑专家汤林玉俗称"面人汤",子承父业,为沈阳面塑的主要传人。汤林玉的面塑主要以古典小说戏曲中的人物或片断为创作题材,从事面塑创作几十年,作品万余件。
初春枝剪纸
初春枝满族剪纸是沈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这种剪纸,体会的是一种浓浓的民族风情。初春枝,满族,铁岭凡河人,今年56岁。据她介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主要依附于满族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环境,表现了辽沈地区满族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鲜明的民族特点令初春枝剪纸独具魅力。其作品《东北三大怪》、《二月二,龙抬头》等均贴近辽沈地区满族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融入了民俗传统。
传统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这项纯粹传统的中国“非遗”项目如今也得到了国外的青睐。沈阳市第三批非遗项目之一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邴荣凯,去年受邀到德国,为一家博物馆进行现场装裱。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分布在北京琉璃厂一带,后传入沈阳地区。从现有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出,书画装裱技术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技艺
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是我国非常独特的工艺。它见证了东北地区几千年建筑历史的发展,其彩画工艺接近于大众,具有传统审美的取向性和文化完美表现性。由于气温和湿度等各方面原因,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工艺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特点,能够表达东北地区历史上人民对生活独特认识的情趣。
皮具制作工艺
皮具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早年间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工技艺。它的制品主要应用在大型家畜和使用工具上。经调查,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居住在于洪区平罗街道平罗三委的冯意,其父冯文祥小时在沈阳市内学此工艺,并世代相传,现冯意为第三代传人,本人已从艺30年。现在于洪区文体局已把“皮具制作工艺”申报为区级保护项目。
满族的香荷包
满族人日常生活中,刺绣品的使用很多。满族男子腰带上最有特点的一件绣品就是香荷包。香荷包最早是用来装零散物件的,比如钱物、烟末、香料等,后来成为满族贵族男子腰带上必要的装饰品,并且成为互相表赠的礼物之一。香荷包在满族人生活中是常用的物品,这些绣品寄托着女子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也体现了满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特点。
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
老龙口白酒的酿造工艺有300年历史。其工艺为“水好、 曲精、发酵、蒸馏、储存、勾调”。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原址原井水酿造白酒;沿用传统端午踩曲和用曲工艺;沿用百年窖池发酵;采用传统“混蒸混烧老五甄”操作法,沿用百年酒海(木制储酒器)陈酿,精心勾调。
马家烧麦制作技艺
马家烧麦历史久远,早在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由回民马春在盛京城内开始制作烧麦,以其“馅大、皮薄、汁满、味好”深受百姓欢迎。马家烧麦是具有回民特色的传统美食,用料讲究,做工独特,造型美观,风味独特。至今已传承5代。
老边饺子
老边饺子是1829年(清道光9年)由边福所创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研制了独特的汤煸馅制作工艺,形成老边饺子“皮薄馅大、鲜香味美、浓郁不腻、松散易嚼”的特点,具有蒸、煮、烤、烙、炸、煎等不同制作方法的百余个品种。至今已传承5代。
沈阳雪花啤酒
沈阳雪花啤酒是采用精选的优质原料,通过先进的啤酒酿造工艺酿制而成,不仅在东北地区享有盛誉,在我国的众多啤酒品牌中独具特色,为辽宁省的“免检产品”,其口味纯中,香气宜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