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高州木偶戏获民间艺术汇演优秀奖,已经扬名全国
◎以前的木偶戏“人神共娱”,现在只为敬神,自然比较寒酸
◎如今木偶戏逐渐没落,高州的戏班从两千多整编为两百多个
建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高州冼太庙,是遍布茂名市的众多冼太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就在离这座庙建成并不远的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年),传自福建布袋木偶的高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开始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影响高州最深的两个符号,在400多年前一起与高州相遇;从此,高州人头顶有神灵,可安顿灵魂,身旁的木偶,常愉悦身心。
每逢十一月初十冼夫人诞辰,高州人不会忘记给这位岭南圣母烧炷香。而逢年过节或婚娶喜庆的日子,高州人也都会不惜耗资请一台“鬼仔戏”。
在高州很多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心目中,“鬼仔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记忆。二三十年前,一个艺人,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一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成了一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每当锣鼓一响,村民们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小小的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一般,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弄得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嘴里还要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歌声、笑声此起彼伏,锣鼓声和木偶戏特有的音调,给静寂的乡村夜空带来难得的沸腾。
孩子们大胆地掀开幕布,有的直接往里钻。看过木偶的高州人,不会不熟悉这种一探究竟的眼神。那像一个褪了色的大箱子的戏台里,那三四层的幕布后,藏着神奇的魔术师,古怪的发动机,让一个个木头人变成劝世娱人的精灵。就是这方戏台上演绎的故事,这些千奇百怪、亦真亦幻,但不外乎劝人行善、教人爱智慧、锻炼勇气养成义气的故事,让人们在孩童时得到对这光怪陆离的世界的些微认识。像任何成长的小孩一样,倘不遇大的变故,从故事中得到的认识,便将终其一生而起作用。
木偶是这片土地的情感记忆,但并不仅仅如此。如果说冼夫人诞生地是这片土地的根,那么,木偶戏就是这里最耀眼的枝叶和果实;它承载着这片土地、这座城市无数的荣誉。
早在1957年,老艺人吴德文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演出《白蛇传》获优秀奖,就让高州木偶戏全国扬名了。鼎盛时期,高州木偶戏发展到两千多戏班,年演出一万多场,成为广东演出剧种最多的文艺形式。日本、德国木偶戏剧家曾先后来到高州观摩、交流木偶戏艺术,高州木偶粤剧团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早在1982年,香港海燕唱片公司就慕名专程来到高州,录制了该团上演的《芙蓉仙子》、《猪八戒招亲》两剧目全剧录音带,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销售。1992年,该团参加北京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演出《柳毅传书》,荣获剧目、导演、音乐、优秀演出等四项大奖。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just_do_it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5727575.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9461155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