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义--五六大火的牺牲品(三)

国家人大领导关注 人间正道是沧桑

2000年6月,大兴安岭天高气爽,松涛吐绿。全国人大的领导同志来到大兴安岭林区视察,并实地听到了有关庄学义的案情反映,明确指出,要搞实事求是,不搞实事求是那还叫共产党吗……。2001年,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终于对庄学义的玩忽职守案立案复查。2004年经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给庄学义下达了再审刑事判决书,查明并认定庄学义在大火中认真履行职责,并无不履行职责的行为,决定撤消原判决裁定,宣告庄学义无罪,并移交大兴安岭地委、行署为计学义落实政策。

但是,庄学义至今仍未得到恢复工职和工资待遇,仍未得到经济补偿。庄学义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现在,他还在为早日彻底落实政策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奔波。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依法治国的大政方略,民主与法治的进程,使庄学义20年前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成为现实。历尽磨难,仰望五星红旗在蓝天高高飘扬,庄学义的心里最大的感概是:仰望五星红旗在蓝天高高飘扬,庄学义心里最大的感受是:冤假错案,祸国殃民。对其主要责任者必须依纪依法,严惩不殆。仰望五星红旗在蓝天高高飘扬,庄学义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地方党组织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对于立志支边报国的知识分子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在风平浪静时如此,在大风大浪时更要如此。

“对庄学义的审判,就是对大兴安岭人的审判”
说这话的是当时的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长、诗人陈士果。大约是1994年,我费尽周折去采访大兴安岭“5·6” 大火其中另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大火发生时任漠河县委书记的王招英,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女县委书记,党的十三大代表,后被撤职。

1987年9月,因写作《长征——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而为中国人知晓的美国著名作家、记者索尔兹伯里专程来到大兴安岭采访。其后他写了《巨大黑龙灾难》一书,书中对王招英是这样评价的:“她是一位头脑清醒,遇事果断且有同情心的人,她为制止大火,挽救这个城镇(西林吉)和它的人民,做了作为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一切。”他说:“假如我的衣袋里有一枚勋章,我要把它别在她灰色的上衣上。”

当时关于大兴安岭“5·6”大火的话题还是比较敏感的,王招英也拒绝所有的采访。我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三次去大兴安岭,终于采访到了王招英。采访时,王招英和我说起了庄学义的遭遇。我从漠河(西林吉)返回哈尔滨的途中,去了图强寻找庄学义。所有的人讳莫如深,我留下遗憾离开了图强林业局。在加格达奇停留时,我与好友陈士果说起了庄学义的事,他当即带我去了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局,调出了当时审判庄学义的录像资料带。我看到了在法庭上的庄学义不卑不亢、慷慨陈词的风采。在四周都是厚厚帷幕的播放间里,当时的气氛十分沉重。看完之后,陈士果以诗人天性的激情说:“对庄学义的审判,就是对大兴安岭人的审判,时间会还原历史的一切真实。”

1998年,我采访大律师张思之时,又聊起了庄学义的案子,思之老说:“庄学义的案子一定会翻过来的。”

后来,一直有个愿望,在大兴安岭“5·6”大火20周年的时候去写一部书。在1996年我就离开了黑龙江。但我一直关注着20周年时关于大兴安岭“5·6”大火的报道,遗憾的是,寥寥的几篇文章,不痛不痒的一些话,恰与纪念唐山大地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有庄学义等一代人的奉献,才有了大兴安岭的今天。但在那场大火中一切都被扭曲了。由此,陈士果的话是一个大兴安岭人发自肺腑的话。

如今,陈士果英年早逝,王招英调回老家浙江,庄学义还在等待一个公正……

一片青山,一代人……

bing弑(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