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享有“书山戏海,筝琴之乡”之称,山东戏曲界有句俗话“无郓不成戏”。 涌现出了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的传人黄遵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传人刘桂松(出生于郓城,后因学艺到巨野),著名的山东梆子艺术表演家任心才,王爱霞。原山东省柳子剧院院长现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 青年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武兰香、陈凤英、孙淑霞、祝风晨,豫剧十大名旦章兰等一批当代戏曲界名人。
郓城是全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柳子戏的发祥地和全国独有剧种枣梆的发源地。也是鲁西南流行最广的剧种山东梆子、两夹弦的根据地。
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
枣梆,在郓城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意即“本地(山东)的山西戏”,故一称“●梆”,清代光绪初年(一八七五年至一八八四年)山西荒,“上党梆子”著名的“拾万班”来到了郓城,演出了一年多,给郓城人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不久,便有山西的艺人潘朝绪(绰号大闺女,枣梆艺人尊称他为“潘师爷”),先后在郓城的刘口、樊庄、郭屯、于庙、张集、方庙(原属郓城,后划归梁山县)等处正式收徒传艺,在郓城组成了第一个枣梆职业戏班,取名“义盛班”。并培养出了珍珠帘、史文秀、樊武扎、庞石贵、侯福勤等一批著名艺人。
解放前郓城拥有福盛班,王沙窝班,八班等山东梆子科班,现在的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山东梆子基础的、具有光荣传统的山东梆子剧团,著名山东梆子鼓师李心刚、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任心才曾先后任剧团团长,在鲁西南和豫东一带具有较大的影响。
九十年代,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95年参加了省第五届艺术节戏曲汇演获9项奖;1996年排演的现代戏《龙门渡口》(马家振编剧)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全省地方戏邀请赛上获12项奖,同时摄制成电视艺术片。”来郓城,你就是来对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