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即陆丰市正字戏剧团,是全国唯一的正字戏专业剧团,2006年6月,正字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厅公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字戏现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3名。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正字戏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海盐、青阳、四平的一种腔调)、昆腔、乱弹和杂调,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明洪武初年从温州、弋阳传入碣石卫、粤东,流行于粤东和闽南一带,泰国、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印尼和我国香港、澳门也曾有过演出足迹。
正字戏的传统剧目约有2600多个,文戏有明宣德珍本《刘希必金钗记》(原名《刘文龙菱花镜》)、十二金本戏和三十六真本戏等160多个,剧目大都是宋元南戏名剧。
正字戏的声腔与伴乐丰富多彩,三公戏三公曲弋阳腔,高亢喧嚣激越,显示人物的刚直豪迈。而生旦戏的青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四平腔,委婉清丽、飘逸缠绵,古老浓郁而展示出精致独特的南曲音韵和风味。正字戏【昆牌子】自成一格,与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严密配合,善于制造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氛。而【昆牌子】配合笛子伴奏用于生旦戏更是甜美、悠扬、悦耳动听。
正字戏的表演,武戏粗犷、雄浑、豪放、潇洒,文戏优美细致、雅俗共存,承传南戏载歌载舞的优秀传统艺术风貌。
正字戏在剧本、声腔、伴乐、表演上都保留了南戏丰富的艺术遗产。许多剧本、音乐唱腔、表演也为地方其他剧种吸收融化, 史上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省府礼堂观看了正字戏《百日缘》,主演陈宝寿、蔡十二和音乐分别获特别奖和集体奖。1956年夏,陈毅元帅等国家领导人和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田汉,在广州观看了正字戏《百日缘》、《百花赠剑》、《古城会》的演出,并上台亲切接见,予以赞许和鼓励。1957年文化部在广州举办了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班,正字戏《百花赠剑》在讲习班演出,被著名京剧导演阿甲、戏剧专家郭汉城选为教材,同时原中国戏剧研究院副院长罗合如还在《中国戏剧报》载文好评,评说正字戏的音乐唱腔很好听,表演优美细致,有的地方有惊人的表演,恰如诗中的“警句”一般,还派女儿罗娜辉到双喜正字剧团即今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学艺三年。历史上涌现出著名正字戏表演艺术家陈宝寿、著名鼓师(兼作曲)刘彩、著名头手(兼作曲)陈金发、林送等。
改革开放后,陆丰市正字戏剧团于1983年作为当时全国首个赴港演出的县级剧团,誉满香江。
正字戏在省级以上获奖有《姜维射郭淮》、《百日缘》、《百花赠剑》、《古城会》、《金叶菊》、《张飞归家》、《换乌纱》、《刺梁骥》、《张飞闯辕门》等优秀传统剧目。2004年剧团以《金山战鼓》一剧参加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广东省庆祝国庆5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获得巨大成功,饮誉羊城。
2007年6月7日,正字戏以优秀传统剧目《姜维射郭淮》晋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饮誉京城,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的领导和专家认为正字戏“富有中国戏曲形成之初的写实风格”,是“中国戏曲初生之际的艺术遗留”,“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珍贵财富”,并荣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奖,开创汕尾市四个稀有剧种第一个登上中央电视台先河。
陆丰正字戏《得胜还朝》参加中央电视台2013春节戏曲晚会演出,博得现场艺术家和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唱彩声,并被中央电视台列入珍藏版于2013年春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
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在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地方党政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剧团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古老珍稀剧种正字戏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仍在继续。
我的个人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是 http://wm23.cn/wrh0302 我的个人梧桐子主页是http://www.wutongzi.com/uc/38324513.html 我的个人博客主页是 http://blog.sina.com.cn/u/5282874393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