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一个美丽的地方

家乡区县: 陕西省泾阳县

泾阳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全县辖13镇,总面积780平方公里,耕地68万亩。地形呈南北高中部低走势,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
泾阳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发生地。泾阳是国务院印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三个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战略重地,属“西安一小时交通圈”,为大西安北部中心,有力促成西安大都市圈。

矿产资源

泾阳县境内矿产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有石灰石、粘土、铁矿、大理岩矿、白云岩矿、石英砂岩矿和泾河沿岸的沙砾石矿,其中石灰石、藏量最为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已探明储量599亿立方米,大理石岩矿总储量为52万吨、耐火粘土总储量为242.68万吨,且易开采。
水资源

泾阳县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总量19.2328亿立方米,主要由三条过境河流供给。泾河自王桥镇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公里,流域面积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67亿立方米。张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泾惠渠引水枢纽,是该县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冶峪河系渭河二级支流,口镇三王沟入境,口镇出谷,东注清河。县内河长27.3公里,流域面积45.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539万立方米。清峪河为该县与三原县的界河,接界段长16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63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年均8306万立方米,占泾阳县水资源总量的25.8%

工业

1949年,泾阳县手工业、工业总产值16万元。
建国后,立足县域资源,大力兴办地方工业,工业从业人数、产值全面增长。1954年,工业总产值525.4万元。1956年,着力进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生产合作社(组)33个,公私合营企业3个。1963~1965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主要生产设备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发展速度减缓。1979年,县办工业总产值3412.1万元。1989年,县办工业企业39个,职工4387人,固定资产原值4695.8万元,工业总产值4392.8万元,初步形成纺织、机械、建材、化工、食品等五大行业,涌现出省级先进企业2个,市级先进企业4个;部优产品2个,省优产品5个,市优产品4个。[10]
2010年,泾阳县83户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加工、医药化工、饲料农资、电线电缆等六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工业累计完成产值58.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86.6%,同比增长34%。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9]
2012年,泾阳县实施陕建钢构等1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文泾水电站等9个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共计22.05亿元。新增顶麦食品、润浙纺织等规模企业14户,规模企业总户数达到57户,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16.62亿元,同比增长33.3%。列支215万元,对工业发展先进典型进行重奖。县永佳面粉厂、药材公司等5户企业改制进展顺利。新增中小企业102户,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3.0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
农业

泾阳县
建国前夕,泾阳县粮食平均亩产仅82公斤,农业总产值2239万元。
建国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坚持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机具,生产力有较大发展。期间,由于急于求成,农业经济也曾遭受损失。1958—1977年粮食产量在低水平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健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多种经营,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泾阳县先后被国家和陕西省命名为商品粮、优质棉、烤烟、蔬菜、果品、奶山羊、笼养鸡、食用菌八大生产基地县。1989年,泾阳县农业总产值31400万元,比1949年翻了三番多;粮食平均亩产252公斤,是建国前的3.1倍。
2010年,泾阳县粮食总产量28.79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夏粮14.48万吨,秋粮14.31万吨。
奶牛存栏6.6万头;奶山羊18.5万只;生猪存栏24万头;家禽存栏203万只。肉类总产量2.11万吨,奶类总产量20.09万吨,禽蛋产量1.45万吨,分别增长8.2%、3.8%和6.6%
2012年,农业部新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136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2700万元,推广大型拖拉机、玉米收割机等农业机械8630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3%,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粮食总产25.73万吨。新增奶牛1.1万头,奶牛存栏7.4万头,存栏奶山羊18.6万只,生猪31.3万头,家禽231.3万羽,改扩建500~1000头奶牛养殖场(小区)7个,新建千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场4个。新增种植蔬菜1.2万亩(设施蔬菜6136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7万亩,年总产量166万吨,实现产值20.5亿元。新增酿酒葡萄1.01万亩,果树总面积发展到19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5万吨,果品产值3亿元,人均果品产业收入570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累计流转土地1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3.5%,新增农民专业合作24个,新增省级百强示范社2家。
7交通

泾阳县占为京畿要地,交通道路比较发达,但运输工具长期停留在肩挑畜驮的落后状态。民国时期,咸榆、三淳两条简易公路及咸铜铁路途经县境。解放前夕,简易公路和泾河诸渡口遭国民党军队破坏。建国后50年代,以修简易公路为主,并对咸铜铁路进行改线,成立运输合作社,购置货运汽车,交通运输事业获得长足发展。60年代初,重点改简易公路为沙石公路,增强公路通过能力。泾阳县建成第1座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桥梁,并成立运输公司,确立了国营运输在运输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1966年,泾阳县公路总里程达99。3公里,是1949年的5倍,其中沙石路占总里程的65%。年专业运输货运量12万吨,实现利润1万余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始油路建设。至1976年,公路总里程发展至167公里,油路65公里。1978年,公路总里程达226.6公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朝提高路面质量方向发展,交通运输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至1989年,泾阳县公路总里程224.89公里,好路率83.4%。有各种机动车辆6936辆,私营运输专业户3596户,货运量239.46万吨,客运量492万人次,形成以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交通运输体系。
2007年,泾阳县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49亿元,建成公路430公里。其中投资1708万元改建高太三级公路30.5公里,投资960万元改建口鲁三级公路17公里,投资280万元改建三河路7公里,投资1400万元建成张家山二级公路6.3公里,投资599万元建成中扫路14公里,特别是投资9300多万元,建成通村公路368公里(水泥路356公里、油路12公路)。
2009年,泾阳县公路客运量5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旅客周转量14589万人公里,增长10%。货运量244万吨,增长19.6%;货物周转量24368万吨公里,增长20%。
2010年,泾阳县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6.58亿元,同比增长10.7%。

慢慢来了(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