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历史溯源

家乡区县: 巴中市巴州区

“巴”的由来,是外来旅游者首先要询问的一个问题。据历史记载,古隶禹贡梁州之域,巴系古族名,相传夏商时期曾活动于丹淅流域与汉水交汇一带,周初随武王克殷后封为子国,称“巴子国”。秦和西汉时为巴郡地,东汉时始置汉昌县,北朝北魏置巴州,自此以后,政区设置改动较大,隋改巴州为清化郡。
唐、宋、元、明、清等时期,除宋曾将巴州改为巴州清化郡,明一度改巴州为巴县外,其余各朝基本上沿用了巴州的旧名,民国二年虽将巴州改为巴中,但1982年地名普查后,又恢复了巴州这个故名。

巴中的建制始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划宕渠之北,包括今巴州区、通江、南江、平昌及万源等县的巴河流域地区,置汉昌县(治今巴州区巴州镇)。和帝永元建安五年(200年)汉昌属益州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汉昌属益州巴西郡(治保宁,今阆中)。

巴人历来尚武,部族英勇善战,血性勇武,能歌善舞。古时巴人将士出兵助武王伐纣,助秦扫六国,汉高祖刘邦打关中,巴江两岸是重要的根据地和后助线。萧何留守巴郡据通江得汉山“以通饷道”;三国名将张飞从荆州沿江而上,夜袭巴州,智擒严颜老将;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余介在通江等地筑城屯粮抗蒙;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巴河东岸轻阳坡等等。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还孕育出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名人;西晋成王李雄、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唐太子李贤、诗人李白、杜甫等名人学士先后游历巴中,留下不朽名篇佳话。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中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中共中央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首脑机关先后驻通江和巴州,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同国军浴血奋战,徐向前,张国焘,李先念,许世友,王树声,王近山(李云龙原型),秦基伟,陈昌浩等数百名共和国元勋曾在这里战斗数载,在今天巴中有全国保存最好的红军文化,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和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中是红色老革命区!

duanyang(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