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特色——正月十六登高

家乡区县: 巴中市巴州区

中国民间风俗的确千姿百态,古人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然巴中也不例外,年年农历正月十六,可爱的巴中人,偏要多耍一天,而且还取个像眉像眼的“登高节”。如果你不去登高,你就不是地道的巴中人。巴中人好登高,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如果不守此习俗,似乎这年就没过完,新的一年就会没滋没味。巴中人很实在,很懂得生活,登高就是要人们走向大自然,一则健身强体,扫除旧年积结的郁气;二则联络情感,广结新老亲朋的人缘;三则登高望远,领略秀美山川的胸怀。让你感受到新生活的激情是多么澎湃汹涌,让你感受到人世间的恩怨是多么微不足道,让你信心百倍开创未来。同时,登高也是一种意志磨炼,体现着巴中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只要你身在巴中,不论是不是巴中人,正月十六去登高,都会身临其境,入乡随俗,去寻找那份特别的新感觉。

巴中登高节-----据年长者讲,源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他常常独自站在望王山上面对长安方向祈祷国泰民安,从此太子年年正月十六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但终未实现。年年百姓相邀尾随陪行登山。章怀太子李贤死后葬于巴州区南龛坡北脚,现有章怀太子墓。民间传说章怀太子在巴中深爱百姓,也深受百姓爱戴,章怀太子所作的《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为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至今为巴中人传诵。巴中百姓为了纪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把每年正月十六定为登高节,并意在新年登鼎步步高,大人小孩们在胸前和发端插上柏丫枝就意味着百命长寿驱逐病魔,久之成俗,历代不衰。1300余年后的今天,巴中百姓仍然呼朋结友去登高,巴中人登高的传统令人回味,从唐朝的历史传说到新巴中人,也为此传说赋予了新的寓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系川陕革命根据地重镇,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话:“我们会回来的”。于是,巴中人民在逢年过节时特别思红,相沿正月十六的传统,不约而同地登上巴城四周的山峰,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盼望革命早日成功。这足见巴中人民忠厚善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矢志追求、永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巴中人每年正月十六均要出游,登上城周的南龛山、望王山、西龛山、白塔山。其做法是:一家老小,关门上锁,带上饮食、娱乐用具上山玩耍一天,度完这一天,巴州人的春节才算结束,此俗历来有之。巴州志《风俗》篇“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谐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佛。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正月十六日登高游寺院走百病之俗在古代全国各地都较流行,大都市无山者便群游城墙,摸城门上之铁钉,摸着者为有福。与巴中人登南龛游光福寺摸佛、摘柏枝插头上以免百病之俗一样。

登高这天,在巴城四周的南龛山、西龛山、望王山,较远的仪阳山、鼓楼山大道小径,一大早一家一家的巴中人兴高采烈,从不同方向往山巅去抢占“制高点”,尽管大汗淋漓,尽管气喘吁吁,可人们都乐此不疲,好像山顶就是黄金宝地,谁能占得一席,谁就会终年安康吉祥。不管怎么说,巴中人年年登高兴致不减,而且每每登高,举家出动,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放眼条条山路,人流如蚂蚁般攒动,挤满大道小路,蜿蜒而上,人们都把象征除病祛邪的柏丫枝别在胸前和发端,把欢歌笑语洒满山野。在山顶的池塘边,在山峰的松柏林,在山谷的庙宇里,在山坡的绿草中,或铺上一块塑料布,或垫上一层报纸,或安放一张从农家租借的小桌,席地成圈,围桌而坐,打牌、听音乐、摆家常。小孩则奔来跑去地放风筝,放鞭炮。午时野炊,又是别有一番乐趣。忠厚善良、勤劳勇敢的巴中人早早就备下了喷香的腊肉、香肠、鸡鸭、水果等食物。有休闲者睡在山坡上,怡然自得地沐浴着春风暖阳。精明的商家,没有忘记这一年一度的招财机遇,提早就把游人们吃喝玩乐物品搬运上了山,图登高方便的人只要带足钞票就能潇洒挥霍了。这是一个具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

duanyang(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