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指的那个承载着我美好回忆的地方,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什么乐园或者是游玩的地方,而是我所读初中的母校——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
(如图所见,每当我母校一放学,门前绝对是一片拥堵,至少过了3—4个红绿灯车流才开始畅快)
我的母校前身是由包拯始创于1041年的星岩书院,1908年12月28日更名为高要阖邑公立中学堂, 开始中学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坐落于粤西名城肇庆市的端州区,北面建设三路,南拥西江,西临中心市场,东临五经里,是在闹市之中的一处颇为幽静的冶学之地。现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第四批)先进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肇庆市一级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肇庆市德育名校、肇庆市文明单位、肇庆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俨然成为了西江学子向往的学府。
1040年,北宋康定元年,端州知州包拯在城北宝月台创办星岩书院,请梁燮掌教。
1078年,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端州知州王洎己更名为西石头庵,以区别于东石头庵——阅江楼。
1178年,南宋淳熙年间(1178年~1189年),高要人黄执矩复名为星岩书院
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端州知府张一栋在星岩书院旧址建观音殿、殿后建楼、称为太和阁,清代改为包公祠。
1608年,清嘉庆十年,肇庆巡道窦国华将星岩书院开辟为五峰园、增添溯洄,半舫室,晚香榭,退思台等亭台楼阁。
1830年,清道光十年,端州知府夏森圃新建水台,名为观荷。
1854年,清咸丰四年,宝月台观音殿、太和阁因战乱遭毁。
1855年,清咸丰五年,知府郭汝诚没收观音庵,改办龙图书院以纪念包公。
1856年,清咸丰五年,知府郭汝诚因款绌停办。
1855年,清同治元年,州府复办龙图书院,恢复“星岩书院”名。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由州府更名为师范讲习所。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由州府更名为政治传习所。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州府拆观音殿,创办高要阖邑公立中学堂。
1912年,民国元年,由政府更名为高要县立中学。
1917年,新加坡华侨陈祝龄捐资重建魁星楼(原星岩书院的“众绿厅”,清代时改为包公祠、后又改名为魁星楼)。
1934年,肇庆市高要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余汉谋捐资改建魁星楼并赠一批古籍,因此更名为汉谋图书馆
1950年,由政府更名为高要县第一中学,迁至五经里(1953年)。
1961年,正式更名为肇庆市第一中学,地址是建设三路46号。
母校秉承着“励志、笃行、厚积、薄发”的校训,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立特行的办学思路,以开放性作为自己办学模式,因地制宜,确立以“学会生活、和谐发展、崇尚高雅、善于创新”为教学目标。 肇庆市第一中学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广泛联系,学科教学以探究式学习模式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学校组织均由学生自己编辑、主持的广播站的精彩节目,校园小记者在捕捉校园新闻。广播站、记者站、文学社、舞蹈队、合唱团、书画美术社等学生社团都定期开展活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每年金秋,学校就会举办富有特色的“体育艺术节”,表演各种别具特色的节目:各项田赛径赛、校园英文歌手大赛、校园故事能手、中学生形象大赛、铜管乐演奏、合唱比赛、书画摄影比赛,精彩节目纷呈,新创意不断涌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体艺节”成为了一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名牌产品”。 另外,一中还举行各种科技比赛,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进行学术报告,让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就接触现代科技的最前沿,树立培养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锻炼了能力。
而之所以说这里充满了我很多美好回忆就是,这是因为在这里参加了校内的田径队和篮球队,才让我在学习之余压力也得到了适当的解放。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在这里我还收获了十分珍贵的友谊。
(这就是我初中时候参加训练的地方,也是饱含回忆的地方)
尽管这里一圈只有200米,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天不仅我们运动员在这里训练,还有不少热爱运动的学子们,热情踊跃地一下课就来这里“占领地盘”,开始他们的“厮杀决斗”。他们打的水深火热,我们在场边训练的自然看得不亦乐乎。
虽说是充满很多美好回忆,但是毕竟离开时间太久,而且高中也没有在那里就读,总感觉再回去就有种尴尬的感觉。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大家与我在这点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共鸣吧。可最让我失落的是,在母校和我关系最好的体育老师,同时也是我蓝球队的教练梁智老师,就在我高三毕业那年,因为突然的心脏病发,永远的离开了我的世界。而他一直是我能够回母校的最大理由之一,起码在那里我有了陌生感,可是有梁老大在,起码还能唤起我的归属感。可如今他走了,就感觉连回去的最后一个理由也没有了的感觉,心里总感觉哪里空了一块一样。毕竟他才是而立之年,走得实在是太突然了,让人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但是人走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对他的想念想必他在天之灵也能多多少少感受得到,毕竟我曾经是他最为上心的一位学生,无疑我是最不舍得他离开的人之一。他虽然不在了,但在我的脑海里的形象依旧是那么鲜活生动,好无违和感。
就让回忆永远这么美好下去吧,正如我不会忘记恩师一样,母校这片曾经让我自由驰骋的乐土,永远是我心里最柔软的一部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